靖康之变是东京保卫战的结果。东京保卫战有两次,第一次发生在宣和七年(1125年),第二次发生在靖康二年(1127年)。
从年号来看,虽然两次东京保卫战只隔了两年(其实只隔了一年多),但属于宣和皇帝、宋徽宗赵霁、靖康皇帝、宋钦宗赵桓两位皇帝。
第一次东京保卫战时,宋徽宗赵霁迅速传给儿子赵桓。临阵易将,一直是兵家大忌。赵霁为什么要犯这个大忌?只是为了方便自己逃跑——当然不叫逃跑。明朱祁镇也先被俘虏,叫“北狩”。赵霁南逃,也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亳州进香”。同样,人们也是“道教皇帝”,宗教身份比皇帝更重要,烧香当然比保卫国家主持政府更重要。
[img]377266[/img]
然而,赵霁南逃,白跑了。第一次东京保卫战,全国各地的军队都勤勤恳恳,东京的军民英勇守城。再加上河北和山东志愿者的呼应,形势对孤军深入的金军非常不利。因此,当金军获得财富赔偿时,他撤退并从北方撤军。赵霁(这个时候太上帝了)也回到了东京。
这场胜利给徽钦二帝打了一针麻醉剂。他们以为金军的进攻就是这样——花点钱自然就退了。此外,还有宋朝自禅源联盟以来的“成功经验”:花点钱,没什么不公平的。于是一年后的第二次东京保卫战,两位皇帝都不急着逃跑。
金军的第二次进攻,军队和马匹更多,部署更严格,包围了东京。当徽钦二帝做出反应时,知道今天不同于去年,然后想跑,但已经太晚了。
为什么徽钦二帝在靖康之变发生前不提前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