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和八旗制度
“舒勒昆都仑汗(即努尔哈赤)平均将聚集的众多中国人统一,300丁编成牛记录。一头牛记录厄真。牛记录厄真以下有两个代子,四个张静和四个村长催促他们。四个张静分领300个男人,编成塔旦。”这是《满文老档》太祖卷第一函第四卷记载的八旗制度的雏形——传统女真牛记录。
[img]373960[/img]
后来,在此基础上,努尔哈赤将牛记组编成了四个“固山”,即“旗”,创建了黄、白、红、蓝四旗的社会组织。后来,增加了黄、白、红、蓝四旗,合并为八旗,正式建立了八旗制度。
与以往少数民族建立的辽、金、元政权不同,这些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直接接受了汉族制度的模式。虽然它们不同,但它们骨子里完全一样。他们直接从氏族部落制度转向封建制度。努尔哈赤创立的八旗是“满洲八旗”。通过八旗的纽带,他编织了原本分散的女真人,形成了一个整体。
八旗制度反映了女真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和变化。当时,农业已成为女真的主要生产部门。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工商业的发展和商品交易的频繁发展使满洲人民富裕起来。八旗兵丁是各部门的平民。八旗有几个耕地、牲畜或奴隶,并承担兵役。
八旗最具特色的是兵民合一制度。平时耕猎为民,战争时披甲为兵。每个八旗平民都有义务出去打仗。每个时期,聚丁披甲的比例都不一样。有时候一头牛录50甲,有时候一头牛录100甲,有时候一头牛录150甲,一般是三丁抽一。这样,就建立了一支拥有数万精兵的军队——八旗强队。
[img]373961[/img]
八旗军队纪律严格,组织严格。当时有传言说女真人不能满万,满万就是世界无敌。努尔哈赤八旗军队开始有6万人,后来发展到10万人,这是世界上不可战胜的。在这支军队面前,明军和李自成的农民军都像一群乌合之众,这是后金和清朝能够不断取得胜利,最终定居北京,进入中原的重要原因。
这种军民结合、军政结合、耕猎结合的制度,具有军事、行政、生产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方面,它满足了向外扩张的需要;一方面,它很容易引导人们;另一方面,考虑到生产,为战争准备了良好的物质和经济基础,正好适合不断扩大的后金政权的战争需要。
努尔哈赤的绝对专权始终以诸贝勒大臣会议为辅助,这不仅是女真氏族社会民主制的残余,也是努尔哈赤在频繁战斗中集思广益后做出决定的必要条件。原则上,八旗的每一个旗主都不统一,看似独立,所以有所谓的“八王共治”。
[img]373962[/img]
事实上,这些只是努尔哈赤为各旗主画的“大蛋糕”,以满足他们的政治需求。作为后金国汗,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一直是八旗的父母和最高指挥官,总是掌握着权力。他们知道,他们对八旗的绝对控制是实施专权统治的重要前提。
@ 在持有后金实权的诸贝勒大臣会议上,议政大权始终集中在努尔哈赤家族手中,并日益聚集在最高权力的人身上。例如,努尔哈赤家族在后金成立前与努尔哈赤有生死之交的“五大臣”,以及由后四位长子和侄子组成的“四大贝勒”,牢牢地掌握着后金大权。
八旗制度提高了满洲人的战斗力,实现了八旗强队的成就。记录和传播这些成就取决于努尔哈赤的另一个伟大创造:创造满文。
经过几个世纪的颠沛,女真文已经不完整。发布政令要么用蒙古语,要么用中文“代言”,这使得政令传达了很多不便。努尔哈赤决定创作满文,并命令额尔德尼和加盖两位大臣在万历27年(1599年)用蒙古语和女真语音组成满文,作为满族统一的文字。有了文字,就可以记录满族历史,记录人文社会的数据。
[img]373963[/img]
@ 满文后来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是满族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大事,也是东北亚文明史上的大事。
努尔哈赤花了34年时间完成了崛起,完成了向朱明朝宣战的准备,统一了女真部落,统一了东北地区,制定了满族文字,建立了八旗制度,促进了满族形成,建立了后金政权。
探索努尔哈赤与八旗制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