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韩信活着,他最怕的一句话应该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事实上,自古以来,功高盖主被杀的名将并不少见。
在韩信之前,最著名的是越王勾践。当年文仲给他写了七条杀吴的计划。结果勾践说:“我只用了三个计划就杀了吴国。剩下的四个呢?你干脆去下面给我爸。”于是勾践杀了文仲。
[img]374435[/img]
而陶朱公范蠡很聪明,灭了吴国后就辞职了,带着西施逍遥快乐地生活。
说白了,很多杀功臣的事情都可以称之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当时,刘邦建立汉朝后,汉初三杰中的张良急流勇退,而萧何则用自己的名节来保命。
三杰中的兵仙韩信,军事能力不言而喻,但在官场上却是低能儿。
曾经被封为齐王,后来改为楚王,最后被贬为淮阴侯,位置不断变化,也越来越低,明眼人应该已经看到了端倪。
但韩信并不知道,他认为啊,被贬为淮阴侯应该是一样的,无论多么糟糕都不能比这个位置差,根本没有想下去。而且,在这个低调的场合,他一点也不低调。
刘邦宴请群臣,挖了一个大坑,让韩信评论将军的才华。
韩信闭着眼睛跳进坑里,冒犯了朝臣。
刘邦问:“根据你的意见,我能带多少兵马?”
韩信说:“陛下能带十万。”
刘邦又问:“那你呢?还说我,当然越多越好。”一点也不懂得谦虚,这就是“韩信点兵越多越好”的由来。
刘邦很生气,甚至杀了韩信。他看着韩信说:“韩信,你这么厉害,为什么还在我手下?”
当韩信看到刘邦生气时,他闪闪发光:“大王,虽然你带兵不多,但驾驭将军的能力很强。”刘邦听了气才消失。
[img]374436[/img]
这时,几乎所有的大臣都知道刘邦的心思,连最鲁莽的樊迅都明白,但韩信却不明白。
有一次,韩信徒步走到樊迅家,这时,他们俩都是侯爵,韩信是淮阴侯,樊迅是武阳侯,地位平等。
韩信曾贵为齐王,樊迅见韩信来访,亲自迎接,并跪下磕头礼物:“大王光临寒舍,真是三生幸运”。
但韩信,他却感慨地说:“生乃与等为伍。”
说到这里,其实是看不起樊迅,觉得自己和樊迅的地位一样,就是失去了身份。
事实上,韩信和樊迅原本是军中的战友,樊迅还是个粗人,但在官场经历了多年,樊迅也懂得了一些门道。
樊霆为什么要送礼物去迎接?其实是给别人看的,说明他和韩信的关系一般,也就是同事或者上下级的关系。
为什么韩信会被杀?据史料记载,韩信内心不服,于是忽悠自己曾经的手下陈起兵,而自己则是内应。
吕后怎么知道这件事?当时韩信府的一个仆人犯了一个错误,想被韩信关起来杀死。这个人的弟弟来看望监狱。他说韩信谋反,让弟弟抱怨。
你相信这个理由吗?虽然这是史料中的记载,但我不相信。为什么?
韩信的战争真的很牛逼,但他没有野心,否则,他早就三分天下了,何必一让再等到现在呢?
再说了,仆人怎么知道谋反这么大的事情?仆人的弟弟跑出去抱怨。吕后相信,韩信被抓杀了?这个理由听起来很有问题。
[img]374437[/img]
公元前197年,陈起兵反叛,刘邦御驾亲征,他想带韩信一起出征平叛,韩信说病不去。
刘邦不情愿地把朝廷的大事交给了吕后和萧何。吕后是个聪明人。她想:“刘邦快60岁了,韩信只有35岁。如果刘邦死了,他的儿子能接受韩信吗?”
就在有人说韩信要造反的时候,吕后她把这封信交给了萧何,说:“你得想办法让韩信入宫,我们做了他。”
萧何也别无选择,吕后强势,他只能想办法把韩信骗进宫里。
他对韩信说:“大王传来好消息,说陈习伏法,不日就要回来了,你赶紧进宫道贺。”
韩信再次称病:“我不去,我病了,我的脑瓜子嗡嗡作响。”
萧何一再劝道:“病了也得去,大家都去,你怎么能不去呢?”
韩信不得不进入长乐宫。他一进宫,就被埋伏的人抓住了。
野史还是这样记载的,说刘邦曾答应韩信说:“遇金,遇火,遇土,三不杀。”
吕后想了一招,把韩信押到了长乐宫的一个钟室。
这个地方,没有窗户,不透明,就意味着离开火,然后把韩信吊起来,离开地下,离开土壤。武器总是金色的。我该怎么办?很简单。吕后让宫女把竹子削尖,然后杀了韩信。
正史记载如下:“信入,吕后使武士束之,斩之长乐宫钟室。”
韩信在临死前才说:“我后悔当年为什么不听庾通的话,以至于被小女人骗了,真是天意啊。”
[img]374438[/img]
韩信被夷为三族,这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故事。
韩信真的谋反了吗?事实上,这并不重要。八个异姓王杀了七个,另一个吴瑞假装孙子以免死亡。这不都是谋反罪吗?
这就是:“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成功万骨枯。”
公元前196年,最耀眼的军事天才像流星一样穿越天空,绽放出耀眼的光芒,陨落。韩信35岁就离开了。
韩信不适合官场,最后被吕雉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