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高祖刘邦的谋臣中,除了张良、陈平等标志性人物外,还有其他大拿。
高阳儒生李食其就是这样的大拿。
李食其真正出山的时候,已经六十多岁了。
但在他生命的前60年里,曾饱读诗书,曾家穷落魄,曾屈为监门员,曾被周围人形容为狂生。
李食其并非狂生 。
李食其只是一个始终有才华却不得志儒生的人。
李食其不愿长期生活在人下,但却在社会底层贫困了60多年。
[img]372316[/img]
秦二世昏庸无道。
第一位皇帝的好方面,第二位皇帝学不到,第一位皇帝喜出望外,横征暴敛,第二位皇帝却学会了偷溜。
二世皇帝元年七月,发鹿左流守渔阳900人,长期以来志存高远的陈胜也在列。
九百人遇雨,道不同,大概会误时间。
根据二世皇帝的严刑法,刑徒耽误了时间,几乎都会被斩首。即使他们不幸不被斩首,他们也会被派去守卫边境,这将是九死一生。
陈胜鼓励所有不想死的人说:“公等遇雨已经失期,失期应该被斩首。不要用弟弟的命令斩首,而守卫死者的人是十六七。而且壮士不死,死了就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
两种选择,要么是被斩或守边而死,要么是为了一辈子的财富而奋斗。
当然,一直充满反抗精神的中国人选择拼死一搏。
900人的战斗精神受到对死亡的恐惧的刺激。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努力攻打大泽乡,然后攻打齐、齐、苦、哲、桥等地。当他们到达陈县时,他们已经成为一支拥有600或700辆战车、1000多名骑兵和数万名步兵的队伍。
陈胜在陈县称王,来自世界各地的英雄和英雄也杀死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行政长官。相应地,从大泽乡的星火开始,陈胜在秦二世的统治下形成了燎原之势,呈现出失控的趋势。
而无道的二世皇帝,依然在深宫,做着天下太平的迷梦。
[img]372317[/img]
有许多英雄英雄回应陈胜。
在这些英雄中,也有几十个人带着队伍经过李的家乡。
李食其仔细询问了这几十个人的背景和行为风格,发现他们无一例外,都是气量狭窄、拘泥于普通礼仪、自以为是的人。
这使李食其非常失望。
虽然他们都表现出很强的礼贤下士之风,但李食其还是不愿意帮助他们,李食其藏起来,避免被他们发现。
直到刘邦出现。
刘邦年轻时和卢婉一起学习。成年后,他是沛县的一名小官员。他喜欢楚歌和楚舞,擅长写诗。他还通过兵法和策略与他密切接触的同父异母兄弟刘邦是荀子的弟子。
可以合理地说,这样的刘邦应该非常喜欢儒生。
但事实恰恰相反,刘邦非常讨厌儒生。他总是称儒生为腐儒和竖儒。即使儒生来参观,他也会摘下儒生的帽子,撒尿到儒生的帽子里。
[img]372318[/img]
尽管刘邦如此讨厌儒生,但他仍然无法阻止李食对刘邦的乐观。
刘邦手下有一名高等骑兵,他是李食其的同乡。刘邦询问骑兵,问他的家乡是否有贤者和英俊。
骑兵回家寻找。
李主动去见骑兵,让骑兵把他介绍给刘邦。
骑兵知道刘邦的喜好,就跟李食其说,说刘邦不喜欢儒生。
李食其仍恳求骑兵,请骑兵帮忙推荐。
骑兵向刘邦推荐李食其。
李食其见刘邦时,刘邦正大声坐在椅子上,摊开双脚,让两个女侍者帮忙洗脚。
或者刘邦当时很忙,没有特别的时间去见李食其,利用时间的空间去见李食其,或者刘邦根本没有把李食其当回事。
我们不知道具体原因是什么。我们只知道李食其鞠躬不拜,象征性地给了刘邦一张脸,然后批评了刘邦。
不要说这些批评立刻让刘邦意识到自己的缺点,赶紧整理衣服,郑重邀请李食其上座。
[img]372319[/img]
刘邦真的很讨厌儒生。
儒生也是李食其的身份。
然而,李食其成功地让刘邦知道,并非所有的儒生都是刘邦认知中的腐儒和竖儒。李食其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儒生,李食其将帮助刘邦实现伟大的事业。
不幸的是,李食其六十多岁出山,屡立奇功,却最终倒在淮阴侯韩信的使坏上。
那是汉四年的事。
尽管刘邦在楚汉之争中取得了优势,但离最后的胜利还很远。
刘邦如何在短时间内击败项羽?
关键在齐国。
你越快赢得齐国,你就越快地包围项羽。
刘邦的原计划是让韩信攻打齐国。韩信也为齐国北部的陈兵做好了准备。
[img]372320[/img]
但李食其觉得,让韩信攻打齐国太慢了。
在原赵地之主常山王张耳的帮助下,韩信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平定了赵地的50个城市。现在,面对不熟悉的齐地70个城市,韩信最早需要一年时间,如果速度慢,可能需要三五年时间。
时间不等人,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啊。
因此,主动吃其自愿,要靠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齐国做汉的附属国。
李食其成功了。
李食其和齐国君臣纵酒庆祝时,韩信发动袭击,齐国君臣认为李食其是来骗他们的,于是把李食其扔进大鼎,活活地煮死了。
毕竟,李食其没能活到汉旗升起的那一天。
参考资料:史记·高祖本纪、《史记·陈涉世家》、《史记·韩信卢婉传》、《史记·李生陆贾传》、《淮阴侯传史记》、《汉书·楚元王传》
李食其曾穷困潦倒60多年,他的结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