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三班衙役”是指站班皂隶、捕班快手、壮班民壮
一般来说,州县衙门的衙门服务一般概括为三班,所以有三班衙门服务的流行说法。事实上,大多数州县衙门服务都超过了“三班”。
皂班,由穿黑衣服的皂隶组成,供知县使役。衙内值堂,衙外跟随主官出游,廓清道路,仪卫看守,出庭行杖,都是皂班的事。
快班,分为“马快”、“快步”有两种,主要由供州县官员驱使,侦探,通常巡逻夜间,实施传唤、逮捕,他们经常被派到农村征税,所以与人民的接触最多。后来,“逮捕班”被分为“逮捕班”,通常被称为“逮捕班”,通常被称为“逮捕快”。快速班选择更多的精神警觉,方便的人充当。
强壮的班级,最初是从民间选择的强壮的人,用来守卫城堡,后来主要用来守卫仓库、监狱、护送、护送过境工资、犯人等。选择更强壮、勇敢的人作为。
[img]373273[/img]
除上述三个班外,古代衙门还有看门、仪门、米谷出入斗级、监狱禁卒、验尸验尸、传信铺兵、看银库、茶夫、灯夫、伙夫、轿夫、膳夫、更夫、吹手等,可谓五花八门。
在清代官方文献中,书籍官员和衙役被称为书役。事实上,他们在身份和地位上有明显的差异。经制官有进步阶级,有一定的文化,法律上不属于贱民,而衙役则是差役,是“在公家奔跑,执杂役的人”。差役种类繁多,选充差役也不尽相同。民壮、库子、斗级、铺兵在法律地位上“平凡”,即具有一般权利人的地位,因此,对其选择也比较严格。例如,如果你处理仓库里的钱和粮食,你必须有一个富裕的家庭,诚实和良好的人才能充当。大多数其他服役者被视为“婊子”,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或选择官职。他们的子孙后代也被限制在三代人内享有这些权利。衙役年龄要求为成年人,服役时间为三年,服役时必须出具以前没有充衙役的保证书。法律还规定,一身不能同时充二三役,犯有侵盗钱粮焚赃等罪行的,即使遇赦免后,也不得应役。退休后,不得更改姓名,重新申请。
像书籍官员一样,衙役也有定额。他们被称为额役,他们的收入基本得到保障。他们的报酬被称为“工作和食物”。他们的年收入约为六两银子。一般来说,他们只能维持一个人的食物和衣服。各州县的额役不少,一般在100人以上,其中民壮最多。州县法定民壮人数为50人,新衙门人数较少。
[img]373274[/img]
和书吏一样,额外的衙役数量也很多,通常被称为白役。每一次登记的正役,都会雇佣或跟随几个或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不同数额的白役。@ 还有不同数额的挂名衙役。这三个项目的结合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如浙江仁和县、钱塘县,衙役总数超过1500人。江西省乾隆初年有数千人。乾隆末年,地方繁忙的州县,使用衙役的人数超过1000人,其中大部分是书役。清末山东大县衙役1000多人,小县数百人。清朝政府也试图纠正白役扩张的势头,但效果有限。刘衡在四川巴县做知县时,原衙役7000人,经过裁革整顿,一年后剩下的只有100多人。但这只是个案,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衙役扩张的势头。衙役那么多,不仅百姓深受其害,官员也经常因失察而被降级或革职。
古代的“三班衙役”到底指的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