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格和多尔根无法相持。他们背后有自己的力量支持
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8月初九,清太宗皇太极突然死亡。因为他生前没有储君,清初制度不完善,新皇帝的候选人只能由王公贵族共同选举。这样,就出现了争夺王位的现象,当时争夺的两大力量是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和皇太极的十四弟瑞亲王多尔根。
[img]368926[/img]
在众多清朝宗室中,豪格作为皇太极的长子,有着众多的战功,应该自然成为皇位继承人。但由于满清时期没有像中原那样“立法立长”的皇位传承原则,多尔贡功劳突出,支持力量众多,双方始终陷入僵局。
对于豪格来说,他的功劳和声誉可能不如多尔琏,但他作为长子的身份赢得了很多支持。当时,除了豪格直接掌握的正蓝旗外,曾经直接属于皇太极的正黄旗和镶嵌的黄旗也是其支撑力量。因此,豪格背后的力量主要是正蓝旗,也得到了正黄旗和镶嵌黄旗的一定支持。
多尔根的力量也不弱。虽然它只掌握了正白旗,但由于镶嵌白旗基本上是以正白旗为首的,由于历史渊源问题,两旗基本上属于同一颗心。@ 正黄和镶黄两旗也有很多大臣靠近多尔根。因此,多尔根背后的势力主要是正白和镶白两旗,也得到了正黄和镶黄两旗的少量支持。
从豪格和多尔根背后的势力来看,豪格似乎占据了军事实力的上风,但事实并非如此。虽然八旗是清朝的主要军事力量,但各旗的力量也有强有弱。当皇太极死亡时,正黄、镶黄、蓝三旗的力量加起来只有117个牛记录,而多尔根的正白旗和镶白旗也有98个牛记录。原因是正黄旗虽然实力雄厚,但镶黄正蓝两旗相对较弱,而当时的八旗中,正白和镶白两旗仅次于正黄旗的第二和第三位。
[img]368927[/img]
@ 八旗不是一颗心。以正黄和镶嵌黄旗为例。虽然这两旗选择支持豪格,但更多的是来自正黄、镶嵌黄旗和多尔根之间的正白和镶嵌白旗之争。原因是皇太极即位后,他把两面白旗换成了两面黄旗,而努尔哈赤时期的两面黄旗则换成了两面白旗。
因此,当时两个黄旗的贵族担心,在多尔根即位后,他们会改变两个黄旗和两个白旗的地位,所以他们支持人格,只是人格是皇太极的儿子,而不是坚决支持人格本人。但与此同时,一些两个黄旗贵族也担心,在人格即位后,他们会用蓝旗取代黄旗(毕竟,蓝旗的主要力量也来自两个黄旗),所以他们并没有完全支持人格。
@ 戴山(皇太极大哥)和济尔哈朗(努尔哈赤的侄子)掌握着红旗和红旗,他们的力量也不可低估。毕竟,他们的力量总共有96个牛记录。虽然这两个人基本上是中立的,但出于对皇太极的忠诚,他们也相对更倾向于以皇太极之子为皇帝,所以他们更倾向于在英雄和多尔根之间的英雄。
豪格表面实力极强,却惨遭釜底抽薪
当时,由于豪格和多尔根的实力相当,他们总是陷入僵局。针锋相对的两人纷纷前往盛京调兵。根据这种情况,他们迟早会为你而战。这无疑是当时基础不稳定、国力不强的清朝的灾难。
[img]368928[/img]
为了避免内战,手里拿着两个红旗的戴山不得不出来调解。经过大家的共同讨论,他决定于8月14日在盛京崇政殿举行会议,讨论最终候选人的王位。
至于这次会议,由于《沈馆录》和《清史稿》的记载有很多不同,我个人觉得这次会议应该召开两次,大致如下。
8月14日,崇政殿会议开始后,戴善首先推荐了自己的豪格,但豪格以“福小德薄,不堪当”为由辞职,直接离开了。戴善看到这种情况,不得不离开。结果,第一天的会议不愉快地分手了。
会后,多尔根私下找到了索尼,希望能赢得对方的支持,但索尼说:“如果先帝有王子,他们将成为其中之一。”。那天晚上,图赖又找到了索尼,双方最终同意他们必须成为王子。
第二天,多铎和阿济格再次推荐多尔根。结果,索尼、鳌拜、图赖等两位黄旗将军直接“佩剑前”,称“如果他们不立皇帝,他们宁愿死在地下”,并直接采取武力威胁,导致多尔根不敢轻易同意。所以多铎说,如果多尔根不想成为一名男子,那就自己成为一名男子。结果,每个人都吵了一架,但仍然没有结果。
虽然双方在这两次会议上仍然没有达成共识,但很快每个人都意识到一个共同的问题,即两面黄旗只是强调“立皇子”。至于新皇帝是否英雄,他们似乎并不在乎。
[img]368929[/img]
因此,济尔哈朗提出了一个妥协计划(多尔根提出),可以让同样是王子,但不是英雄的皇九子福来继承大统。那么,皇太极有很多孩子,为什么要选择皇九子福呢?事实上,这也是为了平衡利益的各个方面。
首先是利益分配。既然每个人都陷入僵局,那么迎接一个相对年轻的王子,根本无法管理,而实权仍然是旗主,这自然符合各方的利益。至少,在确保皇太极之子继承王位后,两面黄旗、戴山和济尔哈朗可以接受这一结果。
第二个是血统问题。当时,虽然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但后宫并不支持他,因为他不是后宫的五妃。如果立福临是皇帝,他可以得到后宫的支持。毕竟,福临的生母孝庄文皇后是皇太极宫皇后哲哲的侄女。哲哲作为皇太极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面黄旗的态度。
最后是满蒙关系。清初,在“满蒙一家”的背景下,清朝非常重视与蒙古各部门的关系,福临的生母孝庄文皇后和皇太极的公主哲哲都来自蒙古科尔沁部。福临继承了王位,无疑得到了蒙古贵族的支持。
[img]368930[/img]
在这三个原因的支持下,福林无疑是一个优秀的皇位继承人,而不考虑长子的英雄主义。多尔根只能在提出自己的摄政条件后妥协,而不能获得两个白旗以外的六个旗帜的绝对支持。
对于豪格来说,这个结果可以称之为釜底抽薪。索尼、鳌拜等两位黄旗将领,在保证王位由皇太极之子继承的前提下,自然不会再反对。没有两面黄旗的支持,争取两面红旗和一面蓝旗支持无望的豪格,只能被迫接受这个结果。
因此,在豪格和多尔根相持不下的情况下,皇位终于意外落在了六岁的福临身上,并由多尔根和济尔哈朗共同摄政。
豪格得到了很多支持,为什么年仅六岁的福临最终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