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首都中,许多首都都有自己的名字,但纵观古代首都,我们经常听说北京、南京和东京,但很少听说西京。历史上没有西京吗?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事实上,在古代,大多数王朝都实行“多京制”,即除了皇帝所在的首都外,大多数王朝还有首都、圣都、行都等陪同。事实上,西京在历史上出现的次数并不少,但大多数都不为人知。简单介绍一下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西京。
[img]368256[/img]
1、东汉:西京长安。多京制第一次出现。在新莽时期,王莽篡汉后将长安改为常安。同时,洛阳、邯郸、临淄、万、成都被选为“五都”,但当时西京的名字并没有出现。直光武帝刘秀成立东汉后,由于长安多次遭到战争破坏,他被定居在洛阳。但同时,为了展现西汉宗室后裔的身份,他将西汉都城的名字改为长安,以西京为名,亲近长安,经营宫殿,“悲伤怀念祖先”。此后,明帝、章帝、和帝、安帝、顺帝、桓帝等人即位后前往长安参观高庙,祭祀西汉诸帝陵。
[img]368257[/img]
2、曹魏:西京长安。黄初元年(220年),曹丕代汉成帝后,下令在洛阳建都。同时,也采用了多京制。由于乔是他祖先的故土,许昌是汉献帝的早年,长安是西汉的老京,叶为曹操创造了王业基础,所有这些地方都被称为首都。同时,他被提升为陪同首都,并被称为洛阳的五都。魏文帝曹丕此举,不仅正式建立了多都制,而且开创了以龙兴之地为首都的先例。
[img]368258[/img]
3、隋朝:西京大兴城。隋文帝杨坚篡夺北周建立隋朝后,最初定于汉长安城。然而,当时的长安经历了战争和年久失修,无法成为一个国家的首都。因此,隋文帝在开皇二年(582年)在长安城东南部建立了新都,新都被命名为“大兴城”。隋文帝杨坚去世后,隋颉帝杨广登基,然后于大兴元年(605年)将首都迁至洛阳。他先称之为东京,然后改名为东都。同时,他把旧首都大兴城称为西京。
[img]368259[/img]
4、唐朝:西京凤翔。唐朝成立后,以隋朝大兴城为京师,改名为长安。在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鉴于洛阳的重要战略地位,他下令重建洛阳宫。显庆二年(657年),唐高宗模仿隋朝,正式立洛阳为东都,两都之间不时来来往往。后武则天成立武周,以洛阳为都城,改名神都,同时又因并州为自己的故乡,于是在太原位北都。“神龙政变”后,唐中宗李显即位,将都城迁回长安,将神都洛阳改回东都,废除北都名称。唐朝爆发“安史之乱”后,唐肃宗平定叛乱后,将德国两年(757年)改为五京制,以京师长安为中京,以东都洛阳为东京,以太原为北京。唐玄宗因为凤翔是唐肃宗的中兴之地而升为西京,唐玄宗因为“安史之乱”而升为南京。
[img]368260[/img]
5、后梁:西都洛阳府。唐末,梁王朱泉忠于天佑4年4月18日(907年6月1日)改名为朱晃,接受唐哀宗李珍禅,称帝建国,定国为大梁,年开平,历史为后梁。同时,盛汴州(今河南开封)是开封府,建东都,唐东都是洛阳,西都是洛阳府。
[img]368261[/img]
6、后唐:西都京兆府。天佑20年(923年)4月,李在魏州(今河北省著名县北)称帝,以魏州为都城,称兴唐府,建东都,以太原府为西都,以真定府为北都。同年10月,李攻灭后梁,迁都洛阳,称为洛京兆府(今陕西Xi安)和太原为陪都,分别称为西都和北都。
[img]368262[/img]
7、后晋、后汉、后周:西京洛阳。后唐末年,赵国公和河东节使石敬堂与朝廷分手,朝廷出兵讨伐。石敬堂以“割让幽云十六州”为条件,换取契丹的支持。击败唐军后,在契丹的支持下,石敬堂在柳林(今山西太原东南)称帝,为晋高祖。在契丹军队的帮助下,石敬堂攻灭后唐,迁都汴州(今河南开封),称东京开封府,以洛阳为陪都,称西京。后晋开运四年(947年)后晋被契丹攻灭,刘知远趁机在太原称帝,后迁都汴州,都城设置与后晋一致。广顺元年(951年),后周太祖郭威篡夺汉建周后,也定都在开封,称东京开封府,以洛阳为陪都,称西京洛阳。
[img]368263[/img]
8、北宋:西京河南府。北宋建国之初,仍沿用后周都城设立,以东京开封府为京师,同时设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宋真宗年间,因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是宋太祖赵匡胤的龙兴之地,被提升为南京。宋仁宗年间,由于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县境内)为宋真宗亲征之地,又被提升为北京。至此,北宋正式形成了“四京制”。
[img]368264[/img]
9、辽:西京云州。辽国成立初期,以上京临黄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为都城。由于辽国幅员辽阔,上京太北。为了便于管理,以幽州为南京(今北京),主要负责管理燕云十六州东部地区;以云州(今山西大同)为西京,主要负责管理燕云十六州西部地区;以辽阳(今辽宁辽阳)为东京,管理原渤海国遗民。统和二十年(1007年),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宁城县西南)又建成,建成后以其为都城,以上四京为陪都,如南、西、东。
[img]368265[/img]
10、金国:西京大同府。金国攻灭辽国后,延续了辽国的五京制。早期以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为首都,成为上京,临黄府为北京,辽阳府为南京,大定府为中京,大同府为西京。金元元年(1153年),金废帝完颜亮迁都大兴(今北京),称为中都大兴府。同时,汴京为南京,上京为会宁府,中京为大定府,东京为辽阳府,西京为大同府。
至于明清两朝,主要实行“两京制”,其中明初定都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北宋都城开封为陪都,称北京(不久后废除)。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时正式将北京改为京师,同时将应天府作为陪都,改为南京。入关后,清朝以顺天府为京师,废明朝南京应天府,同时在龙兴之地盛京置奉天府,同伴都。至于西京,明清时期再也没有建立过。
历史上有[西京]吗?事实上,出现的次数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