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没有狐偃,就没有晋文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为什么这么说?这是狐偃帮助重耳成为晋国君,陪伴重耳流亡19年。对于普通人来说,更不用说霸权了。据估计,他们已经放弃了成为国君的目标。
第一,李姬想杀重耳,狐偃护送重耳逃跑
李姬对王子申生能继承王位不满,经常对晋献公说王子申生的坏话。王子申生被李姬杀后,李姬把矛头对准了晋献公成年的儿子。晋献公听了李姬的话,重耳被迫逃跑。
重耳匆匆逃离晋国,发现世界如此之大,却无处可去。狐偃一路陪伴重耳,支持重耳。狐偃建议重耳先去翟国。翟国是重耳母亲的故国,翟国人热情地接受了重耳。
狐偃当时支持重耳,这在我们看来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重耳的人不多。从历史上看,我们可以看到五个人总是忠诚地陪伴着重耳。事实上,狐偃别无选择。狐偃看着重耳长大,对重耳投下了巨大的期望。
[img]368191[/img]
如果没有李姬,狐偃可能会陪着重耳封地,王子沈生素有贤名。狐偃最初的目标不是帮助重耳成为国君。然而,李姬想要重耳的生命,并多次派杀手追杀重耳。狐偃保护重耳逃脱了多次追杀,意识到重耳只有当国君才能挽救生命。
我们认为重耳没有主见。他似乎没有自己的想法。他听从周围人的建议。狐燕全心全意地支持重耳。他相当于重耳与周围人联系的纽带。狐燕是重耳不可或缺的人。如果没有狐燕努力护送重耳出国,就没有后来的晋文公。
二、晋文公重耳逃亡多年,狐偃一直相伴左右
重耳在外流亡19年后,狐偃始终头脑清醒,提醒重耳大业未成。重耳在外流亡的时间太长了。如果没有狐狸,重耳的野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也许,刚刚离开晋国的重耳有夺回王位的雄心壮志。恐怕19年后,重耳会质疑这个“不切实际”的目标。
如果我们是重耳,我们能耐心等待19年吗?众所周知,古人生产力低,医疗卫生条件差,寿命普遍比现代人短很多。即使重耳是贵族,身边有很多人服务,生活也可能不如现代普通人。
虽然重耳是晋国国君的儿子,但他并没有在稳定的环境中等待19年。在过去的19年里,重耳在许多国家之间逃跑了。虽然许多国君对他很有礼貌,但他们在别人的领土上,本质上是在别人的支持下。
漂泊异乡的味道不好。重耳在过去的19年里遭受了很多痛苦。大多数人早就放弃当国君了。重耳本人计划在齐长期生活。齐国君把宗室女嫁给了重耳。重耳沉迷于温柔的乡村,不想争夺晋国君的地位。
狐偃是最了解重耳的人,打算强行带重耳离开。狐偃之前一定和重耳正式谈过。重耳既没有答应狐偃离开齐国,也没有直接反对狐偃的建议。重耳不想让狐偃冷心,真的放不下齐国的舒适生活,所以打算拖着。
天真的重耳就像我们的拖延症。重耳的态度让狐燕觉得这件事很糟糕。狐燕必须带着重耳离开齐国。狐燕为重耳付出了太多,无法接受重耳的生命停止流亡。那么他们以前的努力就白费了。
如果重耳坚持留下来,狐偃作为手下,不能违背公子的命令,狐偃用一个计划让重耳在不知不觉中离开齐国。狐偃让人提前收拾行李,让人喝醉重耳。重耳醒来后,发现离开齐国已经成定局,转身感谢狐偃。
我们不能责怪重耳沉迷于舒适的生活。如果我们是重耳,一边是齐国的温柔之乡,另一边是看不见的流亡,我们会如何选择?当时,重耳觉得回到晋国没有希望,狐燕一直在鼓励他。
三、狐偃找到合适的时机,帮助重耳夺回王位
[img]368192[/img]
重耳一生中有不止一次机会提前回到晋国,但都被狐偃阻止了。狐偃觉得时机还不成熟,回到晋国就成了不稳定的王位。重耳听从狐偃的建议,耐心等待,走遍各国,积累人脉,寻求外界盟友。
狐偃非常冷静。重耳父亲去世时,晋国大臣邀请重耳回国执政。面对好时机,重耳迫不及待地想回国,但狐偃觉得时机还没到。重耳听了狐偃的建议,打算静观其变。
这实际上是对两人关系的考验。如果晋国的新君能坐稳王位,晋国的王位将来与重耳无关。在这样的大事上,虽然重耳内心有些不满,但他选择相信狐燕对情况的分析。
果然,晋国很快就陷入了王位争夺战,重耳也没有回国逃脱。我们钦佩狐燕的远见。没有狐燕的帮助,重耳可能早就在晋国的混乱中死去了。狐燕知道,凭借重耳的力量,他无法平息晋国的混乱。他必须等到晋国内部相对稳定,才有机会争夺王位。
许多国君对流亡的重耳有更多的礼遇。狐燕知道,如果外人介入晋国内政,将会造成无尽的伤害。狐燕让重耳言行谨慎,不要随意承诺。秦穆公对帮助重耳夺位非常感兴趣,并与重耳交谈。不久,秦穆公露出了野心。
秦穆公希望重耳承诺,如果他成为国君,他应该把河西的土地给秦。狐燕强烈反对。秦穆公觉得重耳不知所措,于是支持重耳的弟弟易武成为了晋国的国君。重耳再次路过国君的位置,离开秦国继续流亡。
易武撕毁了他的承诺,并没有把河西给秦国,而是处处反对秦国。狐燕觉得时机快到了。易武死后,秦穆公再次开始支持重耳。重耳常年流亡,在各国积累了大量人脉。狐燕积极联系各方势力。流亡19年的重耳成为晋国君。
[img]368193[/img]
我们看,如果没有狐偃替重耳分析局势,找到合适的时机,重耳早已死于各种势力的阴谋诡计之下。狐偃的最终目标是帮助重耳成为国君。他可以为这个目标蛰伏19年。
如果我们是狐偃,我们能如此透明地看待形势吗?毕竟重耳可以提前回国很多次,近在咫尺的成功,狐偃说放弃就放弃。不是每个人都有耐心等待19年。狐偃为什么能帮助重耳取得霸权?狐偃的远见远远超过别人。
狐偃觉得时机还没到,那些时机还没到就回去当国君的人,都熬不过重耳,那些人早早死在王位上。狐偃可以冷静下来,在关键时刻阻止重耳回国。国君的位置很诱人,但狐偃总是绷着一根弦。他希望重耳成为晋国的国君,前提是重耳能稳定国君的位置。
在此之前,狐偃看到晋国内外都有杀机。重耳很容易回去当君主,但可能不会持续太久。狐偃等到晋国局势稳定后,才让重耳回国,这是明智的选择。狐偃知道重耳可以把晋国带到一个新的高度,重耳已经很多年没有辜负它的栽培了。
[无狐偃,无晋文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