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战争目的:吴的目的是争霸,秦的目的是灭国
正如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所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所有的战争都必须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吴的目的是霸权,秦的目的是摧毁国家,不同的战争目的决定了不同的战争难度和规模。
[img]366892[/img]
春秋末期,晋楚争霸日益激烈。秦楚联盟抗晋,晋国联吴制楚。在晋国的支持下,吴迅速崛起于东南。随着晋楚的衰弱,灭绝后的吴成为春秋最后的霸主。然而,由于地理原因,吴与楚之间的地理冲突极其激烈。因此,吴发动“白举之战”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重创楚国,从而保证霸主地位的延续。
事实上,在赢得“白举之战”并攻占楚国英都后,吴国上层对下一步行动存在分歧。有些人认为他们应该占领目前攻击的土地,而另一方则认为他们应该借此机会建立另一个楚国国王。可以看出,吴国上层根本不打算借此机会摧毁楚国。他们明白,当时吴国的实力打击了楚国,但他们没有能力摧毁楚国。
时间到了战国末期,秦国自身的实力自然是毋庸置疑的。在灭楚之前,秦国先后摧毁了三晋。秦国的战争目的可以说是非常明确的,就是为了摧毁六国,统一世界。因此,与春秋末期的吴国相比,秦国的战争显然更加困难。他不仅需要秦军进入楚都,还需要占领楚国的全境,包括鲁地、君地、淮北、淮南、越地等。
与击败楚军主力、突破楚国首都相比,占领楚国是最困难的。毕竟,我们不仅要面对楚军的抵抗,还要面对楚国各地人民的抵抗,还要防止占领地区的反复反击。楚国的领土如此庞大,自然需要相当多的军队。
[img]366893[/img]
以上,虽然“白举之战”吴国击败了楚国的主力军,也进入了楚国的首都,但它几乎摧毁了楚国。事实上,它离真正意义上的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事实上,秦国要动员这么多军队,并不是楚国的军队抵抗有多激烈。绝大多数部队都是为了巩固占领该地区,以确保楚国真正从“物理”中被摧毁。
不同的战争规模:春秋时期规模较小,战国时期规模较大
通过阅读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资料,不难发现,虽然春秋与战国时期相距甚远,但在战争频率和规模上却完全不同。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如下:
1、军队组成的变化。春秋时期,各国也具有典型的奴隶制特征。一个国家主要由上层王子、清医生等贵族、下层中国人、野人和大量无“人权”的奴隶组成。此时的军队,主要以贵族成员为骨干,以“中国人”为主体,野人和奴隶在春秋初期完全没有资格参军。春秋末期,虽然中国人与野人的区别逐渐模糊,诸侯国也逐渐超越礼制,扩大军队规模,但军队总量仍然相对较小。
战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率和规模的不断增加,各国通过变革和改革逐渐脱离奴隶制。除了少数罪犯,奴隶这个词逐渐成为历史。此外,列国普遍实行征兵制,普通人开始成为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导致诸侯国军队规模迅速扩大。
[img]366894[/img]
2、生产力的提高。军队组成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结构的变化,而社会结构的变化源于生产力的提高。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相对落后,此时的农业生产仍然是典型的井田制,大部分财政权力和经济权力集中在青年医生手中。诸侯国很难支持和供应大量军队。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逐渐取代了原有的青铜、石材和骨制工具,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原有的井田制度难以满足社会需求。改革改革后,各诸侯国开始破坏井田制度。井田制度被破坏后,奴隶的枷锁也被打破了。毕竟,国家需要大规模的自耕,而不是奴隶。这样,国家不仅可以提供更大的军队,还可以扩大征兵来源。
[img]366895[/img]
3、世卿世禄制崩溃。正如前面提到的,春秋时期有典型的奴隶制色彩,分封制下的清医生权力很大,不仅有独立的封地,还有独立的财权、人口和军队。国家发生战争时,除了自己的军队,公室往往需要清医生出兵配合作战。当然,这也为春秋末期的小宗取代奠定了基础(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战国时期,诸侯国为富国图强。同时,为了防止小宗取代大宗商品的现象再次上演,他们开始通过变革和改革废除或削弱贵族特权,这使得世清世禄制逐渐崩溃,王权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加强,进一步加强了国家的战争动员能力。同时,随着贵族特权的打破,普通人也获得了一定的上升渠道,大大增强了人们参与战争的热情,其中典型的是秦二十等王位下形成的虎狼之师。
以上,军队组成的变化、生产力的提高和世清世禄制度的崩溃,进一步提高了战国时期的国家动员能力。事实上,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只有数万人,而战国时期往往有数十万军队的战争并不少。
不同的战争方式:争霸可以取巧取胜,灭楚需要循序渐进
不同的战争目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不同的战争方式。吴国在一定程度上是巧妙的胜利,而秦国需要一步一步地灭楚。
[img]366896[/img]
在“白举之战”中,吴军虽然只派出了3万军队,但却大吃一惊。吴军首先沿着淮水西进,将楚国的主力军吸引到了上游两岸。结果,吴军到达淮河后,突然弃船登陆,转向南方迅速行军,迅速穿过楚国北部的大隧道、直远和冥厄。他直奔汉水,深入楚腹地,几天后到达汉水东岸,逼近楚国英都。
事实上,楚国的反应并不快。左司马沈尹旭看到楚军还没有完成集结,很容易被打破。因此,他建议子常率领楚军主力沿汉水西岸设防,绕道北上城,切断吴军后路。谁知子常却在沈尹旭率部北上后,反而凭借兵力优势主动进攻,结果最终白举遭遇惨败,沈尹旭得知后南下救援也被击败,楚昭王得知前线战败后,更是直接逃出营都,结果导致楚军崩溃,而人民又没有参战热情,楚都自然迅速沦陷。
[img]366897[/img]
秦攻楚是不一样的,更别说这个时候人民的国家观念很强了。即使秦攻占楚都,像吴一样,也能实现灭国的成就吗?显然不太可能,不然白起水淹都之后,楚就灭国了吗?原因是攻占都城,不代表灭国。
在王坚灭楚之前,李信还率领20万秦军攻楚。事实上,李信已经在正面战场上获胜,并以胜利征服了严颖。然而,由于昌平君在秦军后面反击,陈颖附近的原楚人和韩国人也纷纷响应,导致秦军陷入腹背受敌,导致惨败。因此,王坚灭楚时,必须循序渐进,攻占一地时必须留兵驻守,以保证后路安全,因此自然需要大量军队。
[img]366898[/img]
如上所述,击败楚国主力,攻占楚国都城,可能不需要太多兵力,更何况吴国在“柏举之战”中的巧妙用兵,让吴国以少胜多。要彻底摧毁楚国,我们必须循序渐进。毕竟,楚国各地在灭国之战中的反抗极其激烈,不小心成为了李信的第二名,所以自然需要更多的兵力。
@ 由于战争的目的、规模和方式不同,吴国攻楚和秦国攻楚的兵数自然也不同。更何况吴国根本没有灭楚的能力,而秦国却真的灭楚了。
吴国和秦国都攻打过楚国,为什么两国出动的兵力差距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