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樊梨花,大唐女将,是中国文学作品《征西全传》、《三请范梨花》等虚构的初西凉国女英雄,与花木兰、穆桂英相比,她有着更强的神话色彩。
唐太宗李世民登上唐朝皇帝宝座后,一些西北小国,如西凉国,现在以甘肃武威为中心,不愿意接受唐朝的管辖,用武力对抗唐朝。为此,唐太宗李世民决定派薛仁贵去征求意见。关于樊梨花的所有传说都发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樊梨花是唐太宗贞观年间人,父樊洪是西凉国寒江守将,后投唐。后樊梨花与薛丁山结婚,两人智勇双全,登坛挂帅。薛家满门抄斩后,她率子薛刚杀进长安,除奸报仇。根据民间传说,她是一位敢爱敢恨、胸怀宽广的大唐奇女,武功高强,神通广大,文武全才的兵马大元帅,虽受辱含冤,却声明大义,顾全大局,以德报怨。
樊梨花的形象最早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如莲居士写了《唐三传》,又称《异说后唐三集薛丁山征西樊梨花全传》,后人又称《征西全传》。这本书讲述了樊梨花和薛丁山立即与薛丁山订婚三次休息,邀请樊梨花三次休息的故事,是最受欢迎的。它被戏曲、民间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广泛传播。
明清时期,小说广泛出现。许多历史小说和英雄传说都来自民间口头传说。文人创作加工成案头读物后,立即向广大市场上的说唱艺术家学习,进行再加工、再创作、口头教学和代代相传。后来,一些人把它们整理成“说书体小说”,并以纯散文的形式出版。从民间传说、小说到说唱,再到“说书体小说”,故事情节得到提炼,人物形象越来越丰满。
范梨花在《征西全传》中,性格依然模糊,缺乏生活依据。由于作者采用了神魔小说的笔法,一些情节荒诞离奇,如移山填海、上天入地、神箭飞刀、摄魂铃、捆仙绳等,人物塑造成就不高。然而,在后来的民间说唱中,樊梨花的形象不断丰富和发展。说书人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现实中寻找人物思想性格形成和发展变化的轨迹,将人物塑造成血肉之躯,栩栩如生。
樊梨花的形象在民间广为流传。关于她的评书和剧目不少于几百种,主要包括《薛家将》、《樊梨花指挥官》、《樊梨花出山》、《樊梨花招亲》、《三休樊梨花》。这是一部广为流传的传统老戏。中国有几种戏剧演过这出戏。在众多关于樊梨花故事的说书体小说中,西河大鼓名家郝艳霞的《薛丁山征西》对樊梨花形象塑造的再加工创作最具代表性。
大唐女将范梨花简介 中国古代著名的女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