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今属福建)人陈俊卿(1113-1186年8月8日)。宋孝宗时期的名相和诗人。
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陈俊卿登上士第,授予泉州观察推官。累官殿中侍御史,权兵部侍郎。宋孝宗即位,迁中书舍人,充江淮宣判官兼权建康府事。龙兴元年(1163年),建都督府,除了礼部侍郎,参赞军事,为唐思退忌,出知泉州。乾道元年(1165年)复召,为钱端礼所忌,出知漳州,改为建宁府。
乾道三年(1167年),召开同知枢密院事,参与政事。乾道四年(1168年),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后来因与虞允文不协,出知福州,兼福建路安抚使。淳熙二年(1175年),再命知福州。努力去,提举临安府洞霄宫。淳熙五年(1178年)起判建康府、江南东路安抚使兼行宫留守。淳熙九年(1182年),以少保、魏国公致仕。淳熙十三年(1186年)卒,年七十四,追太保,死后“正献”。
陈俊卿有二十卷遗文,二十卷奏议,均丢失。《全宋诗》记录了九首诗。
[img]364558[/img]
如何评价陈俊卿的历史?
总评
陈俊卿为阶段时,以用人为己任。任命官员的人都是暂时杰出的称职人员。他奖励诚实谦逊的人,抑制追求名利的人。有些人才可以使用,但他们的资历很浅。陈俊卿私下向孝宗推荐,从未对别人说过话。每次他们在朝廷接待士人和远方的地方官员,他们都必须询问他们对当前政治得失和人才的看法。
陈俊卿为父母服务孝顺,对兄弟友好,为人忠诚恭敬,这一切都来自他的天性。陈俊卿清廉严正,彬彬有礼,整天没有疲惫的表情。他平时小心翼翼,好像不善言辞,而在朝中,他严肃地表达了自己的直言不讳,辨别了邪恶,斥责了权贵。但是,他邀请的一切都是关于治乱安全的大事。陈俊卿与王应辰、李涛非常友好,他尊重朱曦,多次上书推荐朱曦。陈俊卿去世后,朱不远千里前来哭吊,并为他写了《行状》
历代评价
赵构:卿可谓仁者之勇。
赵昚:①卿去国,盖有卿人,卿今天无言自辨,我益服卿厚德也。②准备忠诚,我决心用卿。我在藩邸,知卿为忠臣。
朱:公为相,以用人为己任,除官一时选择。尤其是竞争、奖廉退,或者只能用,但资历还是比较浅的,就是秘密推荐,退不尝以语的人。突然被召唤,改秩除用,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每一个接朝士牧守来自远方的人,都要问时政得失,人才是否贤惠。
杨万里:自祖宗暨于中兴,必以杰魁文武之佐,负大公至正之望,为一世善类之宗。所以人不用,天下望之;既用,天下悦之;既去,天下惜之。其进其退,君子小人视为自己用舍,四海生灵视为自己戚休,中国四裔视为国轻重。...如果广汉张公(张浚)在高宗和我圣上、莆田陈公,磊磊堂堂,后先相见伟如也。初,绍兴庚辰、辛思间,敌情十足,国势十足,天下之望在张公,廷臣不敢闻,首先请张以大慰民望,卒安宗社,陈公也。是时候,万姓三军,称张公为都督,陈公为小都督,其人望如此。在乞丐身上,大礼为,大龙大渊,讨论复奏的方法,极言近习的权债帅贿赂,都根抵天下治乱,天下称诵。
脱脱:孝宗志恢复,特任张俊,俊卿斥奸党,明公道,以为佐。吉居中书,知无为,言无不尽,盖其立志以先哲为法,非他相也。
崔铣:宋朝的君臣任人,忽邪忽正;修事,忽暗忽明;议制也是,昨天是今非;虽然有一两个臣民,但张浚失去了他们的耳朵,陈俊卿失去了他们的懦弱,赵汝愚失去了他们的疏远。其他的都是无足赖。
王夫之:所以孝宗立,奋发图强,四顾求人,远邪恶,隆恩礼,慎选而信,大概是他的收获者。陈康伯、叶青、陈俊卿、于云文都不是暂时的选择。
宋孝宗名相陈俊卿是什么样的人? 如何评价陈俊卿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