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爆发后,齐英调任杭州将军,任命为钦差大臣,与伊里布前往浙江与英军协商。1842年,齐英和伊里布与英国代表普丁查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第二年,他们与英国签署了《中英五口商业章程》和《虎门条约》。
[img]360259[/img]
▲ 1842年鸦片战争首次结束时,清政府代表栖英和英国指挥官普鼎查在英舰皋华丽号上签署了《南京条约》
1844年,当齐英担任广东和广东的总督时,他与美国和法国签署了《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成为著名的“签约大臣”。道光皇帝因其“抚夷”而有效地退出了敌人,并奖励了齐英两块牌匾:“勇敢、知识渊博”和“守卫和有前途”以示奖励。
1850年,道光病逝,咸丰即位,努力刷新政府。咸丰非常讨厌议和大臣,斥责栖英“无耻”和“流氓”,崇洋媚外,灾国祸民,革职留任。栖英依靠先帝隆恩,用讽刺的对联发泄不满,说:
先皇奖励有守有为,今天申斥无才无能。
咸丰皇帝顾念芪英是先皇宠臣,没有犯罪,但胸中不快就燃生了。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再次开始,清廷任命大学士桂亮、户部尚书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赴天津与英法联军谈判。由于很少接触洋务,他们处理外交事宜,面对侵略者咄咄逼人的局面,他们无能为力。
巡逻大臣惠亲王绵愉、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大学士彭云章等。,共同邀请咸丰皇帝保荐曾参与道光朝外交、现已革职闲居的工作人员外郎,前往天津与英法谈判。无奈之下,咸丰皇帝决定“弃瑕就业”,赏栖英侍郎称号,并命令他前往天津与桂良等英法侵略者谈判。
芪英抵达天津后,立即与英法代表预约谈判。出乎意料的是,英法代表不喜欢芪英,拒绝见面。原因是,在攻占广州后,英法联军从广州总督办办公室缴获了一些清廷官方档案,其中芪英向清帝报告了如何欺骗和辱骂“外国人”的奏折,这让英法联军非常恼火。
在这次谈判中,英法议和代表不仅没有与栖英会面,还将栖英的奏折交给了花沙纳和桂良,指责栖英不讲信用。栖英很尴尬,期望他不能继续谈判,所以他擅自离开天津回到北京。
[img]360260' />
▲ (油画)
岐英擅自离职,咸丰帝龙燕怒不可遏,斥责岐英“无耻无能”,并立即召集廷臣讨论如何惩罚。战时,钦差大臣擅自逃离前线,犯下了巨大的罪行,难以掩饰。绵愉、载垣、端华、彭云章等人纷纷请求惩罚祁英。另一方面,祁英辩称,对外讨论与秘密有关,不能以书面形式播放,因此他必须亲自前往北京。祁英受批后,回家再次写联讽刺:
当皇帝犯下无耻无能的罪时,先帝称赞他的勇气和知识。
清末户部文选司郎中崇彝在《道咸以来的朝野杂记》中记载,愤怒的栖英受到批评后,回家写了上面的对联挂在客厅上,故意让人看到。
桂亮和花沙纳也认为英法对齐英相当不满。他们对齐英的蔑视与清廷的尊严有关,并要求咸丰皇帝允许齐英进入北京。咸丰皇帝气急地命令科尔沁县王僧格林沁迅速派员将齐英押入狱,并命令恭亲王一新与大学士一起审讯。同时,咸丰皇帝下令不同程度地惩罚各亲王大臣。
朝臣围绕栖英量刑定罪相当不同。从大清法律的角度来看,恭亲王奕欣等人认为,未经授权回京是冒昧、不合理的。但也认为栖英不是统兵将军,其次北京也担心和局破裂。而且查遍大清律例,没有相关处罚规定,建议从轻发落。其他大臣也要求将栖英定为绞监侯,实际上是暗中为栖英寻找活力。按照一般常规,绞监侯很快就可以解释复官了。
与易欣等主张保释相反,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苏顺则要求咸丰帝将栖英立即就地正法。他坚持认为,如果栖英不立即正法,延长时间,栖英就会找机会生存。这样,“国法如何申请?官邪如何树立榜样?”对于苏顺,咸丰帝一方面认为苏顺的言论太过分了,另一方面也说不忍“弃之于世”,于是命令栖英自杀。
[img]360261[/img]
承平的世界还需要遵守君臣之道,乱世的秋天更需要皇帝的权威。在崇尚君臣父子之道的封建时代,因联合判刑只是一个借口。苏顺利主处决祁英是鸦片战争以来黑暗官场的一大清理。
许多人认为,苏顺处死岐英,难免有威胁嫌疑报复的成分。这种说法很难说服公众,苏顺和栖英之间没有个人恩怨。1861年辛酉政变后,岐英之子试图为父翻案,慈禧仍然认为,尽管肃顺“玩过当”,但岐英“犯罪当死”。咸丰、苏顺之要处死岐英,主要是为了救政以猛,希望能振刷颓废的局面。当然,力主处死岐英,也包含了苏顺打击旧权贵、种植新势力的政治考虑。
虽然岐英死了,但清廷的“战争与不确定”外交政策就是这样定型的,所以岐英之死毫无价值。
为什么说栖英之死毫无价值 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