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尚志,号云谷,浙江余姚人,明嘉靖隆庆万年隶左军都督府,浙江都司,定海卫世袭百户,后升大同参将迁神机营参将,副总兵,后升神枢营右副将,左军都督府。抗日援朝一代名将,中国文化在朝鲜的传播者。
罗尚志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罗宾王后,出生于浙江余姚罗家村,性格坚实,勇敢善斗。他臂力绝人,能举千斤,军中号为罗千斤。作为一名武将,罗尚志既不是军籍世职,也不是武举出身,更不是捐赠升级,他完全靠扎实的拼搏才逐渐从行军中脱颖而出。任大同早年参将,征剿西虏颇有战功,为边疆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抗日战争爆发前,罗尚志以原官钦差浙直、调兵神机营左参将入朝作战。
万历二十年(1592)4月,丰臣秀吉猛然发动侵朝战争,日寇一路战无不胜,连克釜山、王京、开城、平壤等地,朝鲜大部分土地都沦丧了。国王李敏抛弃京北逃离义州,先后向明朝求助。明廷立即派兵援朝。6月2日,明廷命令辽东发兵两支先遣队,随后大军跟进。10月16日,罗尚志率领600多名南兵与防海日本总兵李如松率领数万名朝明军日夜前往朝鲜。十二月初,东渡鸭绿江,留屯义州江,随时准备作战。
[img]360262' />
第二年正月初八日上午,明军开始分三路攻打平壤城。此时盘踞平壤的是日军精锐小西行长的部队,约有3万人,据城死守。明军奋勇围攻,双方战斗异常激烈。罗尚志率领的南兵是明朝东征军中最具战斗力的士兵。他们非常勇敢,善用火箭、大炮和刀枪,具有丰富的抗日作战经验。在教练李如松的命令下,金鼓大作,喊杀四起,一时劲弩齐发,大炮齐轰,火焰挡空,震天动地。虽然日本海盗的火绳枪略好于明朝的火枪,但它们没有强大的火炮。明军火炮射出的铅弹不断落入敌阵,给日本海盗造成了巨大的杀伤。敌人战斗力很强,拼命死守,火器兵手持火绳枪雨点般射向近距离攻城的明军。明军略受阻,后续攻击部队继续攻城。当时战局十分惨烈,罗尚志身先士卒,被创血战。他冒着炮林弹雨,手里拿着长戟,从包括球门的角度爬上城市。他的胸部被铅击中,血流殷跟。他仍然是监督者。他勇敢地杀死了敌人,战斗越来越勇敢。主将如此,更不用说士卒了?他所有的600名南兵都以一当百的身份成为攻下第二个城门的军队。在朝鲜的《宣祖实录》中,“南兵轻勇敢战,故得捷赖这一代”都叹了口气。激战不到中午,日寇纷纷逃跑,明军一举收复平壤。
战后请功时,明军主教练李如松出于派系原因,加意偏袒北军,将登破城首功全部记在杨元、李如柏头上。罗尚志只得赏银二十二,加副总兵职称。
[img]360263' />
到目前为止,罗尚志无意中也无法再去争功,只是全心全意地在汉城休养战伤。在此期间,他多次访问朝鲜领导人刘成龙,与他讨论教练兵卒,防备小偷。罗尚志建议组织降落日本的朝鲜人,教练习,防止日本海盗将来再次犯罪。刘成龙立即写信给国王,朝鲜专门成立了一个新的训练机构——训练监督,从而引发了训练。随后,应刘成龙的邀请,罗尚志选派10名中南军校向朝鲜军队传授枪、剑、狼等武术和“鸳鸯阵法”、“辛酉刀法”,甚至亲自到军中舞剑用枪,精心教授。后来,在朝鲜李朝国王的重视下,这幅画的文字被编成了《武术图谱通志》,出版了行世。中国失传的许多内容被保存下来,其中一些仍然保存在今天韩国的花郎道、弓道和其他民族体育形式中。
[img]360264' />
@ 罗尚志还建议朝鲜开采银矿,与辽东互惠互利,积极为朝鲜强国富民出谋划策。罗、刘两人面试不尽,继书信往返。到目前为止,罗尚志写给刘成龙的八封通信原件仍然保存在韩国,而刘成龙的《西崖集》则包含了三通和罗尚志的书信。
当年5月,罗尚志的伤势已经恢复,于是他再次带领军队到罗、南原、庆州、处州、光阳、尚州、顺天等地备战守,露宿风餐,“辛苦最久,倍出诸营”。万历二十二年正月,罗尚志带领近500名南兵撤退回国,驻扎在蓟州。后来,他被提升为神枢营的右副将领和左军都督府的都督。
罗尚志:抗日援朝一代名将,朝鲜中国文化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