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定国在人生的最后一战中输给了吴三桂?原来南明有叛徒。下面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1657年,南明发生内讧,孙有望降清,清朝有机可乘,于是派出吴三桂、赵布泰、罗托等三大军进军西南。第二年初,顺治皇帝再次下令,任命信郡王多尼为安远靖寇将军,带领八旗禁旅南征。此后,清军被湖广、四川、广西进攻,南明军队节败。到1659年初,清军占领了昆明。
当李定国率军掩护永历帝撤退时,渡过怒江后,他发现磨盘山附近地形复杂,山峰茂密,只有一条路可以通过,所以他决定伏击这里,与清军的主力作战。李定国多年来一直在用兵,经验丰富。他充分利用磨盘山的地形特征,伏击了三个伏击者;泰安伯窦被称为“初伏”;广昌侯高文贵为“二伏”;总兵王玺为“三伏”。
李定国的战斗计划是这样的,“敌人进入,第一伏是头发;燃烧地雷,第二,三伏是头发,第一和尾巴击中,敌人就是敌人。”为了战斗的顺利进行,李定国考虑得非常全面,甚至要求士兵携带干粮,以免产生炊烟。此时,清军多次获胜,认为李定国脆弱,早已逃跑,毫无准备。吴三桂和其他人带领军队进入伏击区。
只要清军全部进入伏击区,李定国就可以一举歼灭,但此时发生了事故!南明光禄寺少卿卢桂生叛变,向清军泄露秘密。此时,清军前锋已进入“二伏”。吴三桂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迅速命令全军撤退,同时“用精甲蹂躏伏击士兵”。窦名担任“初伏”的希望计划被曝光,他不得不被迫参加比赛。
[img]359542[/img]
作为“二伏”的高文贵也不得不出战。到目前为止,伏击战已经成为一场遭遇战。双方展开了一场血战。“战在山里,短刀肉薄,固山额真沙里布等人都死了,窦名望和玉玺也死了。”。然而,情况对南明非常不利。此时,李定国投入了6000名精英,计划伏击清军。现在,他已经成为一场遭遇战,以寡击众落后。
清军陆续增援,前后有12000多人,是南明军队的两倍多。这时,李定国坐在山顶上,突然听到信炮失序。他非常惊讶。突然,一枚炮弹落在他面前,“击中了满面的土块”。李定国发现南明军队的总体趋势已经消失,他的计划已经完全失败。无奈之下,李定国不得不彻底领导其余部分。
南明在这场战争中投入了6000伏兵。虽然人数不多,但这是李定国指挥下最精锐的部队。他原本想重创清军,重新收复云南等地。因此,由于叛徒卢桂生的出卖,他失败了,损失了4000多名士兵。虽然清军赢了,但它也赢了,损失了1万人。因此,朝廷还惩罚了许多参加战争的将军。虽然李定国重创了清军,但他已经失去了最精锐的力量。
听到这个消息后,永历帝惊慌失措,迅速逃往缅甸。最后,他被缅甸人送到了清朝。在磨盘山上,这是南明和清朝之间的最后一场大规模战斗。虽然李定国输给了吴三桂,但他坚持战斗、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这场战斗失败的原因更值得后人思考。
为什么李定国会输给吴三桂?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