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告诉你,清朝一个出身非科甲,花钱买官的汉人,短短10年时间,从一个五品闲职员外郎到直隶总督,加封尚书一品大员,你相信吗?在满族统治世界的那个时代,我觉得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不会穿越小说吧?
但偏偏有人做到了,这个人就是李卫。
[img]356856[/img]
李卫的仕途
康熙二十七年,李伟出生于江苏省丰县,家境富裕,生活富裕。康熙五十六年,李伟的捐赠者外郎(买官)随后不久被调到朝廷担任兵部外郎。“员外”是指定员外增设的意思,原指定额外的郎官。明清时期,主要用于安置捐赠。说白了就闲着。
但在康熙五十八年,李卫任户部郎中(正五品)一职后,其开挂一般的生活就随雍正皇帝的上台而展现。
[img]356857[/img]
雍正初年,任云南盐驿道(正四品)
雍正二年,任云南布政使(正三品,相当于副省长)
雍正三年,任浙江巡抚(从二品,相当于省长,从云南到浙江,妥妥升官)
雍正五年,任浙江总督(正二品,相当于省长、省委书记、省军区司令组合)
雍正七年,被加封兵部尚书(从一品)
雍正十年来,任直隶总督(从一品、河北省省长、北京军区司令,可见雍正对其的信任)
乾隆三年,因病去世,年仅51岁,乾隆按总督例给予祭葬,头衔敏达。
也就是说,李伟从康熙56年(1717年)捐官入仕,到雍正7年(1729年)加封兵部尚书,相当于只用了12年时间就从一个主任变成了部长。
虽然我们一生都经历过康雍乾三朝,但我们可以看到李伟受雍正影响最深。甚至可以说,李伟的传奇一生都是由雍正提拔起来的。
李卫既不是科甲出身,也不是功臣之后,雍正帝为什么一直对他圣眷?
虽然李伟被称为雍正的“三大宠臣之一”,但他的晋升并不是靠奉承和奉承,而是靠扎实的成就来提升的(不可能靠奉承和奉承成为雍正的封臣)。
一是不怕权力
康熙晚年,官员治理放松,腐败成为一种普遍做法。朝鲜的大臣大多是名利双收、守旧的人,中央机构的执行力严重下降。在当地,大量官商勾结,形成了地方宗族势力的利益集团,导致国家税收严重下降。面对这种情况,刚刚继位的雍正皇帝迫切需要大量与朝鲜势力无关的人,能够忠于君主,实心办事。
此时,李伟进入雍正眼中。康熙五十八年,李伟任户部郎中时,户部亲王要求每收1200美元就收12美元。所谓“平余”,就是各地在征收赋中加送给户部。
[img]356858[/img]
李伟认为,地方税收困难重重,平余后更难征收。在多次劝诫亲王取消平余无效后,他直接在户部大厅写了“某王盈余”几个字,让亲王非常尴尬,不得不停止收取。
第二种能力很强
这种不畏权力、勇敢任事的做法立刻吸引了雍正帝,一继位就任命他为云南盐驿道,处理云南盐政。雍正在两年内被提拔为李伟为云南布政使。
此时的云南可谓烂摊子,地处边境,民风彪悍,盐政几乎放松;官方销售、走私、亏空等家常便饭。李伟上任后,通过降低官方盐价,打击官方销售走私,云南盐政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焕然一新,亏空基本明确。
这样,李伟就让雍正看到,他不仅不怕权力,敢于承担责任,而且在业务能力方面也很有能力。随后,雍正提拔李伟担任浙江巡抚和两位浙江盐政,对李伟寄予厚望。
李伟也不辜负雍正的期望。他在浙江打击盐枭集团,实施“摊丁入亩”政策,修建钱塘大坝,防止水灾,整理玉环岛,治理社会保障;在任期间,浙江省“东南五盗贼警察”。雍正欢乐,让各地总督向李伟学习,称赞李伟的“国家武器”,“不仅是我的英雄,也是我的恩人”。
第三,不党不私
李伟担任直隶总督时,直接向雍正举报了鄂尔泰弟弟鄂尔奇的贪污贿赂,鄂尔泰也是“三大宠臣”之一。雍正帝虽然大事化小,但不结党的做法也让雍正非常信任他。
[img]356859[/img]
与此同时,雍正和李伟经常写信,因为李伟孤傲,经常冒犯同事。雍正曾在朱批上对李伟说:“我很诚实,忠诚而勤奋。我知道,但我太预防了,不能忍受。”可以看出,雍正对李伟的爱。
总评:
纵观整个清朝历史,李伟可以算是一个清正廉洁、敢于任事的“能官”,他不是党,不是私人,不是奉承,都是靠实力达到这个高度,堪称大臣的典范。此外,雍正皇帝确实在康熙后期创新了社会的混乱,信任李伟,最终留下了一个关于君臣的故事。
出身非科甲,花钱买官的李卫是如何成为直隶总督十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