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是秦孝公以来又一位为秦国霸权做出重大贡献的君主。在他的统治期间,他最大的外部成就是合并巴蜀,摧毁纵向,削弱楚国;在内部,一是迅速稳定“后秦孝公时代”的秦国政局,二是继续保持商鞅变法,避免进入楚国吴起变法的“政治死亡”局面。
除商鞅外,是秦惠文王稳定政局、稳定王权的核心举措。虽然有“卸磨杀驴”的嫌疑,但对秦国和他自己来说,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必要的举措。
变法对秦国有好处,但对其他人来说不一定是好事
中国古代有很多改革,但完全成功的人却寥寥无几;而且,改革的推动者往往没有好的结局。幸运的是,他们被打成了平民,他们的想法直接背在不同的地方,他们的家庭遭受了痛苦。曾经帮助明朝续命的张居正甚至从棺材里挖出来鞭尸。
商鞅(公孙鞅)更为特殊。他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不仅使秦国有力量影响战国时期的发展,改变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趋势,而且为封建时代建立了2000多年的成功模板。
[img]355130[/img]
我们可以认为,商鞅变法是古代最成功的改革,为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对秦国有利的并不意味着它符合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在许多情况下,个人和政权的需求并不一致。商鞅变法得罪的不仅仅是被割掉大量利益的贵族阶层。
先说秦惠文王本人。先不说商鞅当初惩罚老师的行为。毕竟事实证明,这一行动在促进变法的实施中起着关键作用。作为受益者,秦惠文王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然而,商鞅在前君主手下的贡献越大,对新君主的威胁就越大。
人们说惠王说:“大臣太重,国危,左右太亲身危。今秦妇婴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
这不再是私人仇恨的问题,而是对国王权威的赤裸裸的现实威胁。一般来说,面对这种情况,头脑清醒的英雄往往会急流勇退(比如后世的张亮),但被封为商君、享有600英里商业之地的商鞅却舍不得眼前的权力和财富,让自己成为新秦王的眼中钉和肉中刺。
这里不需要重复商鞅变法对秦国传统贵族的损害。即使是从“农业战争”政策中受益并改变自己地位的普通人也不完全感谢商鞅。
先王可以让他的民间舞蹈白刃,被矢石……所以我教导人,人欲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战不可避免。
以上是公孙鞅本人在《商君书》中的言论。他的变化是强迫人们以严刑重法从事他们不愿意做的务农和战争。至于其他比较轻松的方式,比如游学、做生意、投机、杀人越货、拐骗、为贵族当门客等。
[img]355131[/img]
然而,生活中追求相对舒适的生活是自然的;商鞅只有一种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如此巨大的变化:杀戮。
今卫鞅内刻刀锯的刑罚...走过六尺的人受到惩罚,弃灰于道的人受到惩罚。一天,700多人被囚禁在渭河。渭水尽赤,哭声动在天地,牲畜怨恨比山丘还多。
当然,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时期的手段。后来秦国人不太适应这个制度,以至于“乡邑大治,家给人足”?但归根结底,这是被迫的无奈。想象一下秦人的一生:成为男人后,你必须登记在册,在业余时间种地,在战时参军,通常会出汗,在战争中失去生命;我们应该知道,秦军经常赢,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战争损失。长平一战“损失一半”;即使九死一生,成功获得爵位,但如果下次表现不好,或者平日有过错,以前的功劳也很容易被一笔勾销,毕竟,变法的原则是“轻赏重罚”。(而且女人的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平时要织布,战时甚至要承担运输任务)
因此,商鞅的变法确实让秦国变得强大,也让一些人因为功劳而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在变化下,他们的生活轨迹完全固定了:耕种战争,永不死亡。
因此,商鞅得罪的不仅仅是贵族阶层,而是秦国的各个阶层,从新君到人民。秦孝公死后,商鞅完成了他最大的任务,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命中注定的绝境。
谁是变法的关键人物?不是商鞅,而是秦孝公
作为一个独自来到秦国的局外人,为什么商鞅能掌握生死大权,不仅能给老百姓举起屠刀,还能砍掉秦孝公兄弟、王子师傅公子虔的鼻子?
[img]355132[/img]
这一切都来自秦孝公的无条件支持。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发布求贤令:
“客人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我尊官,与之分土。”于是卫公孙鞅闻是令下,乃西入秦。
从公元前359年开始改革,到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商鞅可以说是一个人在秦国,一万多人。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完全实践了自己的法治理念。人们阻止谋杀,佛陀阻止佛陀;商鞅本人是一个从魏国来到秦国的外国人。这是典型的“猛龙过河”。这背后最大的驱动力是秦孝公,他经常被我们忽视。
秦之富强者,孝公务本力强,非鞅流血刻骨。
苏轼的上述言论虽然有偏见,但也指出了秦孝公在秦国变法中的关键作用。正是由于他强大的控制力,商鞅这个外来户才能呼风唤雨,如愿以偿。
但新上位的年轻秦惠文王暂时没有建立自己的权威。历史书称,权贵们利用这个机会攻击商鞅,但事实上,也许他们攻击秦政?毕竟,最理想的状态是恢复到以前的贵族政治,让他们躺下来享受特权。如果他们利用这个机会煽动人民,秦惠文王的地位可能会岌岌可危。毕竟,在秦孝公之前,秦国有许多国王被杀和追逐的案例。
[img]355133[/img]
因此,杀死“权臣”商鞅,不仅可以发泄贵族和人民的怨恨,还可以树立自己的威望,“换鸟”来支持自己,这对秦惠文王是有益的;此外,秦国改革的诀窍在于法律。只要法律法规和秦王在这里,改革就可以推进。商鞅失去了最大的价值,成为了最好的替罪羊。
@ 秦惠文王杀害商鞅不是因为私人仇恨,而是因为政治家权衡利弊后的政治考虑。当然,作者这么说只是为了讨论事情,而不是为这种“杀驴”的行为唱赞歌;在封建制度下的几千年里,这种事件不断上演,这是人性和权力的悲哀。
然而,商鞅在活着的时候已经享受到了顶级的荣耀和财富,他的法律在他死后继续保存。与其他同龄人相比,他的价值得到了肯定。
秦惠文王继位后要杀功臣商鞅?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