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北京被李自成攻破,崇祯皇帝被迫在煤山上吊自杀,留下了破碎的山河国家。崇祯在他的最后一刻给人的印象是,他已经叛徒离开了,文武官员早已抛弃了他,在宫中服役的大大小小的太监都散了。只有一个太监王承恩陪同崇祯皇帝完成了最后的旅程。事实上,这并非事实的全部,除王承恩外,至少有三名太监选择为崇祯皇帝殉葬。有兴趣的读者一起来看看吧!
王承恩生前深受崇祯皇帝的信任和重视。官员到司礼监都是太监,领导内外军营,提督九门。可以说,他融合了军政大权,也承担了提督九门的重任。由此可见,崇祯皇帝对他的信任可以把自己的财富和生命托付给王承恩。显然,王承恩没有辜负崇祯皇帝的信任。3月18日深夜,北京被李自成的军队包围了一天多。在大顺军的攻击下,北京摇摇欲坠。崇祯皇帝已经意识到北京是不可能守住的,所以他要求王承恩组织人员在混乱中突破。
崇祯皇帝和王承恩匆忙组织了几十名太监,换上了人们的衣服,手里拿着一把火枪,走出宫殿,准备逃离东华门和齐化门。谁知道守卫这座城市的官兵因为彼此的来历不明,认为这是李自成的内应而撤退。崇祯皇帝不敢因为他的脸而表明自己的身份,所以他不得不回到宫殿。后来,在王承恩的陪同下,崇祯皇帝来到景山。穷途末路的崇祯皇帝选择挂在歪脖子的树上自杀。王承恩服侍崇祯皇帝上吊后,也在附近的一棵海棠树上自杀。
[img]355946[/img]
王承恩的忠诚守护精神受到后世皇帝的赞扬。顺治皇帝进入中原,旨在为他树立纪念碑。他还亲自为王承恩的墓碑题写了“建”字和“皇帝忠诚”字,并将他埋葬在崇祯皇陵旁,以表彰他的忠诚。事实上,与崇祯朝那些背主求荣的朝臣相比,王承恩确实被称为“忠诚”一词。
事实上,除了王承恩,据史书记载,至少有三个太监选择为崇祯皇帝殉国。
一是司礼监掌印太监高宇顺,顺天府人。在北京城破之前,他已经准备好了棺材,棺材旁边堆着柴火。当李自成攻破北京时,他跳进棺材,命令他的小太监点燃柴火,但小太监们不敢动手。这时,一个小太监喊道:“公意如此,当公意如此!于是,大家点火烧柴,高宇顺被烧死,实现了自己的殉葬目标。这个带头点火的小太监很快就上吊自杀了。
三太监姓田,他的名字史书上没有记载,住在白塔寺后,于3月19日自杀殉国。田太监死后,留下了很多书和笔记。明、顺、清三朝官员杨士聪将来住在田太监的房子里,这无疑是一种讽刺。太监为王朝殉国,忠诚可嘉,却连名字都没留下。杨士聪高中崇祯朝进士深受国恩,却毫无气节。他经历了明、顺、清三个王朝,不知耻。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太监应该是一个廉洁无耻的恶棍。事实上,太监中有很多忠诚的人,比如王承恩、高宇顺和田太监,他们就是代表之一。
除了王承恩,还有三个太监为崇祯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