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中国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历史时期,接下来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汉末三国时期,州牧、刺史、太守、都督是常见的官职。其中,就州牧而言,有益州牧刘章、荆州牧刘表、冀州牧袁绍、豫州牧刘备等;就刺史而言,胡修曾任荆州刺史,魏康曾任凉州刺史;就太守而言,有更多的。例如,刘备攻占汉中,提拔魏延为镇远将军和汉中太守,关羽为前将军和襄阳太守;至于都督,魏、蜀、吴的情况不同。例如,曹魏有雍凉都督,蜀汉有汉中都督、永安都督等。所以,问题来了,三国时期的州牧、刺史、太守、都督,谁的官职更高?那么,问题来了,三国时期的州牧、刺史、太守、都督,谁的官职更高?权力更大?
一
@ 就州牧和刺史而言,州牧通常高于刺史。刺史,又称刺使,职官。“刺”是检查问题的意思,即监督职务。“史”是“御史”的意思。西汉时期,刺史原本只是监察一州内的官员,但到了东汉时期,刺史的权力逐渐扩大。诏书常云:“刺史,二千石”,派刺史领兵经常作战。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刘璋的父亲刘妍谓四方多事,原因是刺史权轻。遂改部分资深刺史为州牧。
在此基础上,刺史和州牧都是一个州的最高长官,也就是太守的上级。然而,州牧往往是高级刺史。更重要的是,刺史不一定掌管兵马,但州牧意味着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可以管理,似乎成了诸侯。@ 在我看来,州牧的地位自然高于刺史。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刺史不能领兵。比如魏晋时期,领兵刺史多加将军号,任重者称使持节都督(某某等州)的军事(任何州的刺史,都督数州甚至十几州的军事)。但在汉末三国时期,刺史逐渐罕见,反而是常见的州牧,即各州最高长官,基本上都是州牧。也就是说,曹操、刘备、刘章、刘表、袁绍、马超、吕布等诸侯基本都担任过州牧一职。
二
[img]354086[/img]
@ 就太守而言,作为一郡的最高长官,刺史和州牧的下属自然是。比如荆州下辖九个县,每个县都有一个太守。历史上,太守曾被称为郡守,如秦始皇建立秦朝后,分天下为36郡,各县都有郡守。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郡守改名太守。后世只北周称郡守,余均以太守为官名。当然,在明清时期,用知府的名字来代替。
汉末三国时期,一个县的范围和现在的地级市差不多。在此基础上,县下有几个县。所以太守虽然不是封疆官员,但也不是七品芝麻官,也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多。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在蜀汉五虎将领中担任过太守一职。
三
此外,都督是一个特殊的职位。在魏、蜀、吴三国中,都督的官职大小完全不同。就蜀汉而言,形成了永安都督、汉中都督、江州都督四大都督并立的格局。就蜀汉四大都督而言,有几个县。关羽粗心失去荆州后,蜀汉只有益州,不能像曹魏那样有多个刺史和州牧。
因此,刘备成立了四大都督:永安都督、汉中都督和江州都督。例如,汉中都督的职位是汉中太守。魏燕、王平、吴毅等人曾担任汉中都督。另一个例子是,都督负责南中蜀汉的几个县。因此,在蜀汉,都督的职位是介于州牧、刺史和太守之间的官职,高于太守,小于州牧。毕竟,蜀汉实际上只有一个益州牧羊人。
[img]354087[/img]
四
@ 就东吴而言,根据特殊地形,其都督形成了极密或极疏的布局。北线和西线在沿江许多重点设立了密集的都督区,即东吴都督数量众多,实际管辖范围不确定。然而,蜀汉和东吴的都督也次于刺史和州牧。至曹魏,扬州都督设在东线,荆州都督设在南线,雍凉都督设在西线,河北都督设在北线。
在曹魏,都督经常管辖一个州甚至多个州,如雍凉都督,自然管辖雍凉。就雍凉都督而言,曹魏曾担任曹真、司马懿、夏侯玄、郭淮、陈泰、司马望。就曹魏的都督而言,他负责一个或几个州的大小事务,他的官职和地位完全可以与清朝的总督媲美。因此,曹魏都督的官职自然高于刺史和州牧。你觉得这个怎么样?
三国时期州牧、刺史、太守、都督的官职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