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元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是下元节,也叫“下元节”。说到下元节,你可能会觉得有点奇怪。那么下元节是什么节日呢?下元节的起源是什么?让我们给你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下元节,又称“下元日”和“下元”。下元节的起源与道教有关。道教有三个官员,天官、地官、水官和所谓的天官祝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决厄运。三官的诞生日分别是农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
[img]351024[/img]
上元节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中元节是7月15日所谓的民间“鬼节”,而下元节已经被遗忘了很长一段时间,相关的民间习俗基本上消失了。
节日由来
农历十月十五是中国古代的“下元节”。此时,正是农村收获季节。武进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球,包素菜馅。蒸熟后,他们在门外“斋天”。此外,老话说“十月半,拉龙团子斋三官”。
原来道教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的生日。道教徒家门外竖着天杆,杆子上挂着黄旗。晚上,杆子顶上挂着三盏天灯,需要三个官员才能成为一个团体。民国以后,这种习俗逐渐被废除,但民间在农历7月15日的“中原节”上提前举行了牺牲、烧库等仪式。
农历十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也被称为“下元日”、“下元”。下元节的起源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下元节是水官解厄敏谷帝君解厄之辰,俗称日,水官根据调查,录制天廷,为人解厄。“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祭祀亡灵,祈求下元水官解决问题。在古代,朝廷规定日禁屠杀和延迟死刑执行日期。
[img]351025[/img]
@ 在民间,下元节这一天,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是太上老君,大概来自道教用炉炼丹吧!
节令食品
饮食习俗是节日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和许多节日活动的实践中,人类形成了独立和特殊的节日食品,如春节饺子、元宵节、端午节饺子、中秋节月饼等,作为一种民族共同的情感和心态。统一人们的节日行为,在节日的生存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元旦也有自己独特的节日食品。以北京为例,元旦过后,家家户户都要做“豆泥骨头”。“豆泥”是红豆做的“豆沙馅”。是北京小吃“豆沙包子”。这种全年都能吃的“豆沙包子”,早在几百年前的明朝,就已经是孟冬十月的节日食品了。
[img]351026[/img]
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遭受痛苦,而那些相信道教的古人,或者那些不相信但在一定程度上认同其文化内涵的人,都非常重视水官大帝“摆脱困境”的神奇力量。在这一天,人们祭祀祖先,欢迎水官大帝,以获得贫困的解脱和生活的和平。
下元节与上元节、中元节一起,构成了祖先对生活的感受、祈祷、赎罪、解困等完整的生活体验。节日的范式只是这种生活哲学的文化表达。
传统节日下元节是怎么来的?下元节有哪些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