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区别,感兴趣的朋友们快来看看吧!
日本和中国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大的不同,而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性质似乎是一样的,但基本上是相反的。
[img]351568[/img]
社会背景的差异在于中国和日本
作为中亚的两个国家,一个是大陆文明高度发达的农业集权国家,一个封闭的海洋地方附庸分裂的农业封建岛国。在两国之间,后者一直在学习前者的文化,但它不能解决国家制度的根本问题。
当西方巨舰敲响两国大门时,两国都意识到东亚文明已经落后世界很久了,是时候改变了。
与此同时,中国正在从事“中学为体,西学为体”的“洋务运动”,而日本正在从事铲除藩主、推翻幕府、重建天皇中央集权、学习西方的“明治维新”。
事实上,这两项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之处。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都希望在保留自身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学习一些西方先进的科技,以达到强国兴邦的目的。
只是两国国情差距太大,导致结果不同。
中国的洋务运动仅限于少数大臣的努力、朝廷的政治生态和财政形势,难以支持洋务运动。30多年的结果换来了甲午战争的失败。
然后,以康有为首的维新派想学习日本君主立宪,实现国富民强。你看,日本有君主立宪。这个国家花了30多年的时间才变得富有和强大,但康良和其他人还没有研究维新变法是如何成功的。
戊戌变法想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改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但没有发现中国皇帝没有实权,但中国封建制度下的统治阶级实力雄厚,没有真正的受益者为资产阶级做准备。当时中国哪里有资产阶级?主要阶级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日本的明治维新靠什么?是广大中下层武士(落魄小地主)和平民。至于皇帝,他们已经几百年没有实权了。明治维新不是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善。和中国一样,没有资产阶级。
明治维新的本质是结束封建藩国,全面集权,然后乘坐工业革命快车的政权交替。
也就是说,它没有像英国那样把权力转移到代表资产阶级和平民的上下两院,也没有完全把君主变成一个国家的象征。
天皇早已成为象征,但为了国家统一的需要,没有实权的明治天皇被提升并赋予了权力。毕竟,日本天皇长期以来一直是政治教育的统一,其影响不是政治权力,而是对中下层武士和平民的影响。
戊戌变法是一项理想大于实际的救援运动,明治维新是重塑集权、凝聚国民的发展改革。
两者都没有真正理解“君主立宪”的含义,尤其是前者,这是一场没有基础的闹剧。一群不了解中国社会和“君主立宪”形成的原因是历史。
而明治维新,首先是一场政变,它杀死了封建藩国,推翻了腐朽的幕府,然后利用武士和平民最终建立了高度集权。政变后,国家没有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统治阶级也没有从人民中选出来。与旧时代相比,人民没有多少权力,只增加了一个为封建主服务的议会,封建主从地方藩国主宰,成为中央集权下的统治阶级之一。
至于明治维新使日本逐渐赶上欧洲列强的步伐,有两个原因:
1、日本民族单一,国情不如中国复杂。
日本没有中国那么广阔,社会矛盾一直主要是封建藩主与中下级武士与平民之间的矛盾。封建藩主被消灭后,主要矛盾就不存在了。中下级武士和平民获得土地,使国家政权凝聚在中央。
中国需要更深层次的革命来如此简单地解决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不仅需要文化变革,还需要更多的思想教育。
2、工业革命快车道
工业革命在提高生产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日本不需要完成资本积累阶段,只需要接受工业革命的成果,就可以完成现代化的变革。武士和平民从封建藩主手中解放出来,除了获得土地,更多的人可以投资于新的变革,扩大社会上升的渠道,让人民获得更多的利益,而这些利益实际上是工业革命带来的。这大大缓解了统治阶级和平民之间的矛盾。
当时,如果中国想完全依靠人民的力量来完成工业革命,就必须首先消灭既得利益的统治阶级和地主。不幸的是,戊戌改革没有这样的力量。中国的问题总是需要革命的。只有革命才能打破旧制度,逐步完成深层次的社会变革,最终实现工业现代化。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有何不同?为何日本明治维新能够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