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抬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对节日的反映。由于对自然天象的崇拜,它与古代天文学对星星运行的理解和农业节气有关。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就开始探索宇宙的奥秘,从而演绎出一套完整而深刻的观星文化。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是确定时间,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虽然“龙抬头”有着悠久的历史源头,但它出现在元代后,将龙抬头与节俗联系在一起。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g]351061[/img]
汉时期
在汉代,龙的形象出现在文献中。西汉董仲舒的《春秋露》提到舞龙求雨活动,直接借助龙的形象进行求雨活动。汉代画像石上也刻着“戏龙”的舞蹈场景,后人以此作为玩龙灯的起源。
唐时期
唐代龙抬头的节俗记载还没有出现。唐朝人把二月朔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吃“迎富贵果”,就是吃一些小吃。据《唐书·李泌传》记载,在唐中叶之前,春天只有三个节日——正月九、正月晦涩(30日)和三月上思节。二月没有节日。李泌写了一本书,废除了正月晦涩,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取中正和平之意)。德宗同意并下令将三令节合称为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旬。
唐德宗时期,唐德宗认为三月有“上思节”,九月有“重阳节”,二月是天气从寒冷到温暖,万物复苏,农业开始,但没有节日,真的不能说过去,所以他征求了首相李泌的意见。
李泌觉得德宗说的挺有道理的。因此,他建议废除正月晦日(正月最后一天)的旧例,将贞元五年(790)二月一日改为“中和节”。;这一天,皇帝要给宴会大臣,给他们刀、尺,表示裁度:百官要献农书,表示务本;民间要用青袋装谷物、瓜果种粒,相互赠送亲友;村民要酿造宜春酒祭祀勾芒神(五行神中的木神),祈祷丰收等。
德宗听了很高兴,完全采纳了李泌的意见,立即颁布了贞元五年二月一日为中和节的圣旨。同时,规定官员们每年放假一天。唐代宴会总是诗歌和舞蹈,中和节日宴会也是如此。德宗李适喜欢写诗。在中和节曲江宴会上,皇帝给予皇家诗歌,所有官员都是必不可少的节目。
[img]351062[/img]
尉迟枢《南梵新闻》记载:“李泌谓以2月1日为中和节,人们用青囊盛百谷果,更相馈遗,务极新巧,宫中也是如此,所谓献生子。”可见献生子是中和节活动的主要特点。
宋时期
宋代二月初二有“挑菜”御宴,但与“龙”无关。宋人在《武林旧事》中精心描述了南宋时期,二月初二宫中有“挑菜”御宴。宴会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量器)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蔬菜,在丝绸上写下它们的名字,压在石斛下,让大家猜猜。根据猜测结果,有奖有罚。这一活动既是“尝鲜儿”,又是娱乐,当时“王宫贵邸也多效”。唐宋时期的这些“二月二”活动并没有与“龙抬头”联系起来。
元时期
元时期,2月2日显然是“龙抬头”。在描述大都市的习俗时,《析津志》提到“2月2日,龙抬头”。这一天,吃面条很受欢迎,被称为“龙须面”;还要煎饼,叫“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简而言之,所吃的食物都是以龙体部位命名的。
[img]351063[/img]
明时期
明朝以后,“2月2日”有很多关于龙抬头的习俗,比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避针刺龙眼等。,所以叫龙抬头日。元费是《岁华纪丽谱》:“二月二日踏青节,韧郡人游赏散四郊……”。王浩的《广群芳谱天时谱》引用了《翰墨记》:“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妃游玩,挑菜节。”
明年2月2日还增加了“熏虫”、“炒豆”活动。明人的《帝京景物略》说:“二月二日,龙抬头...熏床炕,说熏虫,为引龙虫不出也。”
清康熙时期的《大兴县志》记载,“二月二日,家里各有荤素饼,用油煮而食,叫熏虫。清咸丰《武定府志》:"...以二月二日为春龙节,取灶灰围屋如龙蛇状,名为引钱龙,招福祥也。清末的《燕京岁时记》说:“二月二日…今人叫龙抬头。是日食饼人所谓的龙鳞饼,食面人所谓的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眼。“这个时候,女人不仅吃蛋糕吃面条,还不能做针线活,怕伤龙眼。
历代龙抬头的发展历史是什么?史书是怎么记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