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灭吴之战是晋武帝司马炎发兵水陆并进,直接取建业(今南京),一举灭东吴,实现统一战争。晋灭吴后,东汉末年分裂百年的中国回归统一。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我们来看看!
公元263年魏灭蜀后,三国鼎立几十年。曹魏的政权落入司马昭的父子之手。两年后,司马昭死了。他的儿子司马炎废除了魏皇帝曹宏,自立为皇帝。他改名为晋,历史上被称为西晋。形成了晋吴对峙的局面。
西晋建国之初,蜀汉虽亡,东吴未灭,全国尚未统一。因此,晋武帝开始制定战略,准备摧毁东吴,结束全国分裂。这是太康时期最大的军事行动。
[img]349544[/img]
西晋正处于积极态势,但吴正在走下坡路。吴主孙浩的淫秽和残忍使吴失去了重组的机会。由于孙浩的残忍,他的将军们也对他失去了信心,并向西晋投降。
西晋大臣们看到吴国国力下降,政局不稳定,也劝说晋武帝趁机灭吴国。然而,以太尉录尚书事贾充为首的保守派反对灭吴计划。他们认为,吴有长江天险,善水战,北人难以取胜。近年来,西鲜卑举兵反晋,此时对吴作战,并非“不时”。杨虎、张华、杜预等人认为,吴帝孙皓腐败透顶。他不仅残忍地剥削和镇压了广大人民,还排除了统治集团内的异己,残忍地惩罚了他们。孙吴是“上下离心”,此刻出兵,“不战而胜”。假如错过了机会,“吴人更立令主”,努力工作,再去灭吴也不容易。针锋相对的两派意见。
晋武帝意识到,自秦汉以来,统一已成为人类历史的主流,普通人要求统一,渴望和平。因此,晋武帝坚定地站在主战派的一边。为了完成对吴的破坏,晋武帝在战略上做了充分的准备。
[img]349545[/img]
司马氏建立西晋王朝后,根据原魏蜀,控制了全国大部分县;东吴沿江为国,只有荆、扬、交三州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即长江中、下游、岭南等地区。双方接壤数千英里,战争经常发生。
自公元269年(西晋泰五年)以来,晋武帝司马炎计划摧毁苏州,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改善内政,发展农业,积累粮食;首选将军、建筑船舶和水军。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训练水军。西晋有10万或50万军队,但缺乏水军。面对汹涌的长江,虽然“成千上万的武术群体,但没有用”。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司马炎命王军在益州(州治在四川成都)造船,治水军数万人,克服了晋军的弱点,大大增强了实力。东吴跨江南北,战争少,经济军事实力相当强。军队总数为23万,尤其是水军,船舶5000多艘。然而,东吴国君孙皓并没有修复内政,暴虐荒淫,导致人穷财筋疲力尽,上下离心;他还依靠强大的水军,依靠长江的自然危险,放松了警惕。此外,主将陆抗死后,部分分散,中晋离间计,取代名将西陵都督张政,削弱西线守备。这种情况无疑对晋灭吴非常有利。
为什么晋灭吴之战会发生?晋灭吴之战的最终结果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