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成为皇帝后,开始向元代学习,实施纸币。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明朝第一套纸币正式出笼。明代纸币被称为“大明宝钞”,每张纸币长约34厘米,宽约20厘米。中间写着“一贯”、“五百文”等面值。外面是一圈龙纹花栏,背面印着八个篆字“大明宝钞,通过世界”。纸币最初由中书省发行。中书省撤销后,由户部负责。纸币和以前的金属货币之间的交换关系是什么?朱元璋规定,大明宝钞一直等同于白银一两,铜币一千,黄金0.25两,也可折换米一石(明制,一石相当于120斤)。
发行纸币应该被视为社会进步的象征。然而,发行纸币需要储备。一般来说,如果你发行一致的纸币,国库里必须有一两银子,这样纸币就不会贬值。朱元璋的经济学常识等于零。发行纸币时,他脑子里没有“准备金”的概念。再加上政权初创,用钱的地方也很多,朱元璋印钞票简直上瘾了。洪武时期发行大明宝钞24年,平均每年发行515万锭,洪武23年(1390年)发行大明宝钞1500万锭。元代发行的纸币最初只有20万锭,但后来大部分控制在150万锭以下。相比之下,我们可以知道明初纸币超发到了什么程度。
[img]348705[/img]
纸币的过度发行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贬值。洪武已经三十年了。一两块银子可以买四石米。如果你用宝钞买,你应该一贯。朱元璋死后,大明宝钞的贬值持续了一天。到了明宣宗,一石米和一块棉花实际上需要五十贯的宝钞。在正统的九年(1444年)中,一石米需要一百贯。从那时起,大明宝钞兑换铜币的文章基本上不超过两篇。
大明宝钞如此贬值,皇室人要有所作为并不难。例如,他们可以大幅减少宫廷的各种开支,减少宫廷建设,减少生活的浮华,减少与皇室亲近的闲人,从而节省资金。至少可以说,即使减少“政府行政资金”的效果有限,政府也可以通过发行国债来解决财政危机。然而,明朝的老板们并不这么认为。他们只是想通过不正当的方式拯救明朝的宝钱。朱棣执政时,他听从陈瑛的建议,按斤收钱给大家都要吃的盐。但朱棣毕竟有点脑子,他并没有立即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而是在个别地方进行了试点。宣宗期间,夏元吉建议对市场供应商征税,以回收宝钞。朱瞻基认为这一建议是最珍贵的。有一段时间,菜地、果树、仓库、驴车等都要征税。他还在全国各地设立了33张钞票,按船的重量征收。因此,老百姓抱怨道。
[img]348706[/img]
皇权维护自己和家庭的利益,本质上是极其自私的。当社会繁荣,财富相对丰富时,皇家必须像土壤一样花钱;当社会危机发生时,皇家也会考虑如何利用自己的权力来保护自己和一个家庭的利益。至于人们如何生活,国家是否真的很强大,他们很少真正考虑。明朝统治者对大明宝钞的态度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人们曾经说过,“权力必须懂得谦卑”,事实上,自古以来,从来没有懂得谦卑的权力,权力的谦卑是由环境逼出来的。
解密:【大明宝钞】70年内贬值100倍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