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以农耕为主,年节重在两端,一是祭祀,二是吃喝。
祭祀的目的是谨慎追求远方,感受祖先,吃喝是难得的放纵。中国有着悠久的专制历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超过3名熟人吃饭是违法的,他们将受到法律的惩罚。皇权禁止人们横向接触,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原子态的个体,这样即使有人反抗,也会很快被制服。当然,在落后的官僚制度中,这样的法律很难严格执行。但农耕社会生产能力弱,普通人平日吃不起,只能趁年节挖空心思过瘾。
奇怪的是,明清时期的主粮玉米还没有混入春节食谱。
虽然玉米是进口产品,但大米和面粉也是从国外进口的。今天,人们已经平静地接受了我们的传统主粮小米(小米)、小米(大黄米)、相反,在餐桌上很少看到麻、雕胡等。与玉米同期传入的花生早已站稳脚跟,名菜“宫保鸡丁”等如果没有它,就不是正宗的。如今,大多数水果和蔬菜都来自不同的地方。没有它们,节日的餐桌会非常孤独。可以看出,玉米的外国血统不是问题。
有人认为玉米是粗粮,节日怎么吃?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玉米虽然富含烟酸和烟酰胺,但不宜被人体吸收。煮粥时必须加入适量的碱,使其转化为人体能吸收的营养物质,否则会引起糙皮病(又称蟾蜍皮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人并不知道这一点,这可能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但奇怪的是,在历史上,中国并没有像欧洲那样一度泛滥糙皮病。
问题的关键是中国人一般吃大豆或大豆制品,可以有效预防糙皮病。然而,由于欧洲人对植物蛋白的过敏率远高于中国人,他们吃的大豆很少。在肉、蛋、牛奶等供应充足的地区,他们仍然可以安全。如果供应不足,问题将立即出现。
受糙皮病流行的影响,欧洲人普遍认为玉米缺乏营养,但相反,中国人认为玉米营养丰富。那么,为什么春节食谱中没有玉米呢?
这可能与“棚民”有关。玉米引进中国后,产量不高于大米。早期平原种植者不多,但其突出的优点是耐寒,适合山区生长。因此,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棚民。他们游离传统社会,不纳税。由于流动性强,已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受到官方和人民的鄙视。或连累玉米,被认为是穷人的食物,难以入宴。美味的玉米本可以做出很多图案,但中餐在这方面的尝试并不多。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欧洲。由于山区游客以玉米为主食,玉米被一些人视为低档食品。虽然当时欧洲人已经知道玉米应该加碱,但他们仍然声称玉米味道不好,只用作饲料。直到今天,绝大多数欧洲人仍然不吃玉米。
玉米不懂尊卑,却因人的尊卑感而成为受害者。
揭古苛政:熟人聚餐超过三人即违法: 受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