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萨尔浒传之后,如果你想用一个词来描述努尔哈赤的心情,那就是:酷。孟郊的诗“春风骄傲的马蹄病,一天看长安花”充分描述了努尔哈赤此时的心情。几个快乐,几个悲伤。在明朝,换将军和换衣服一样,一天一样,但也无法挽救失败。
就在努尔哈赤战无不胜,无敌的时候,一个人的出现终止了他的神话,让他的光彩瞬间黯淡。这个人就是袁崇焕。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今天,辽宁兴城有一座宁远古城。多年来,青山依旧。一百多年前,战马嘶鸣,磨刀。在古代,宁远城是明代山海关以外的重要军事城镇。它位于锦州和山海关之间,三面环山,东临渤海。
[img]349298[/img]
山海关是古代的象征。穿越山海关意味着进入中原。因此,宁远城的战略意义十分重要。有人甚至说宁远城有明清战争史的一半。
起初,明朝让孙承宗担任辽东省的战略使者。孙承宗属于东林党,东林党是专门针对魏忠贤领导的阉割党。他的战略意图是积极部署宁锦防线。山海关以宁远为重点,以锦州为前沿,慢慢恢复失地,准备与后金进行持久战。
然而,当时明朝真正掌权的是被称为9000岁的大太监魏忠贤。魏忠贤和孙承宗所在的东林党人形影不离。如果朝廷没有人可用,东林党人就不会被派往辽东驻军。
虽然孙承宗在担任辽东省经典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最终因得罪了魏忠贤而被阉割和排挤,所以他辞去了官员,回到了家乡。他的辽东经典被高第取代。高第是魏忠贤的亲信。这个人像老虎一样害怕敌人。他在锦州、右屯、大凌河等城市撤军,将器械、枪支、弹药、粮食移入海关,放弃了400英里的关外土地。
[img]349299[/img]
锦州、右屯、大凌河是辽东明军的前锋要塞。如果他们仓促撤退,就会弃毁已建成的城堡,安排驻军撤退,安顿耕地的辽民重迁。一些官员对高第盲目撤退不满,纷纷上书抗争。
其中,袁崇焕最活跃。他站出来写道:“兵不可撤,城不可弃,人不可移,田不可荒。”当时袁崇焕只是一个“宁前道”的小官,朝中没有后台。他敢违背抗兵部尚书、辽东经略使高第的意愿。
明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冰冻三尺,北风呼啸。努尔哈赤率领号称20万的军队进军宁远城。袁崇焕只有一万兵力驻扎在宁远城。努尔哈赤和袁崇焕在宁远城对峙,战争即将到来。
袁崇焕善于鼓舞士气。他带领士兵们喝血喝酒,写血书,说一定要和宁远城共存。城里的人也情绪高涨,到前线送水送饭。
努尔哈赤率领后金的八旗士兵势如破竹,被砍死。
袁崇焕分析敌我双方的实力根本不在同一水平,于是制定了一个固守的策略:无论如何,就是不出城。
努尔哈赤的八旗军队也不是懦夫。士兵们穿着两层铁甲,被称为铁甲兵。他们攻城时,不怕矢石,竖起梯子,勇往直前。然后用铁皮车掩护和挖掘城墙,挖出了很多缺口。
[img]349300[/img]
袁崇焕是一位善于策略的学者。他把红夷大炮放在城墙上。八旗士兵怎么能用刀和矛做大炮呢?后来,金军损失惨重。袁崇焕的士兵也有办法对付攻城时终于爬上来的敌人。
他们躲在柜子里,不小心给了敌人一把刀或一把箭;甚至用棉絮沾上油脂和硫黄色,点燃后扔下去。袁崇焕不得不打掉水狗。他选择了不怕死的士兵组成一支敢死队。当敌人撤退时,他追求胜利。
在这场战斗中,后金军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努尔哈赤真的遇到了硬茬。
[img]349301[/img]
胜利后,袁崇焕还派人给努尔哈赤发了一封信,大意是:你是个老兵,纵横几十年,今天输在我手里,这就是天意!在这场战斗中,努尔哈赤受了重伤,从此郁郁寡欢,最后一生抽泣,留下了终生的遗憾。而袁崇焕宁远大胜,一战成名,名垂千古。
宁远大杰给日益萎靡的明朝打了一针强心针。朝廷喜出望外,像鸡血一样,甚至有点得意忘形。明朝和后金战争近十年,从未赢过一次。这是明朝对后金的第一次胜利,意义非凡。
就在努尔哈赤战无不胜的时候,宁远战如何终止他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