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辟疆,原名冒襄,小名绳。辟疆是他的名字,叫巢民,一号朴庵,一号朴巢。晚年,他自称醉茶老人,是明末清初著名作家。他和桐城方以智、宜兴陈贞辉、商丘侯朝宗一起被称为“明末四公子”。有《先世前征录》、《朴巢诗文集》、《茶汇抄》、《水画园诗文集》、《影梅庵记语》、《寒碧孤吟》和《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等,其中《影梅庵记语》最为特别,是以回忆的方式讲述其与秦淮名妓董小宛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是我国忆语体文字的鼻祖。
明万历三十九三月十五日,他出生在南直隶扬州府台州如皋县的一个世代仕宦之家。他从小就很聪明,受到家庭长辈的高度重视。他又出生在一个家庭。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朝廷官员,受过良好的教育。年轻时,他和祖父一起在新疆学习。他非常聪明,知识渊博。14岁时,他出版了一本诗集《香丽园偶存》。
《香俪园偶存》不仅是为了冒险,也是为了让文苑巨头董其昌为之作序。董其昌的文学成就极高。如果他没有冒险的天赋和天赋,他真的会关注他,否则他永远不会轻易为他作序,这说明了冒险的文学天赋。董其昌不仅为他作序,还公开欣赏冒险,把他比作初唐的王勃,期待他“点缀盛明一代诗歌的风景”。
[img]348627[/img]
十年寒窗学有所成,进而报效国家,是许多文人最早也是最长久的梦想。冒辟疆虽然生性浪漫,但也和很多文人一样,赶赴科举,希望把自己的知识贡献给君主。年纪大了,觉得自己有足够的资格通过科举后,冒辟疆开始了自己的科举之路。不幸的是,虽然冒辟疆确实有才华,而且名声很广,得到了文学巨头董其昌的称赞,但仍卡在科举一关上。他的科举之路变得遥遥无果。从公元1627年到公元1642年15年,冒辟疆参加了六次乡试,六次去南京考试,次次落榜,只有两次中副榜,连举人都没拿到。
科举无果的打击,让冒辟疆心寒,深深感受到人才的缺失,于是绝了继续参加科举的心思。当时明末宦官当权,朝政腐败黑暗,朝纲下滑,达到了顶峰。在这种情况下,冒辟疆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才华、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深感担忧,于是与张结盟,参加复社,与陈贞慧、方以智、侯朝宗密切相关,被称为“四公子”。
复社的工作人员是一群对当前政府非常不满意的有抱负的人。他们年龄相仿,意气相投,或一起旅行,或唱诗,或攻击阉割党,或讨论政治,希望改革政治,挽救国家危机。后来,在1639年,复社的工作人员还写了一篇题为《留都防乱披露》的文章,这使阮大成像一只过街的老鼠一样流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复社与一群意气相投的学生相处的时候,大概是冒辟疆后半段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不幸的是,这段时间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农民起义军就征服了各地,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自杀,明朝灭亡。冒家在战争中多次迁徙,资产逐渐消失,在马鞍山“遇大兵,杀掠奇惨”,“仆仆杀掠者几二十口,生活中储存的玩物和衣具,绝望”。这件事的打击,让冒辟疆决定回老家隐居。
[img]348628[/img]
后来,清军进入海关,逐渐清理了南明势力,在中原站稳了脚跟。当时,许多文人选择投降清朝,不顾国家破裂和家庭死亡的痛苦,在清朝没有太阳术语。在这些官员中,有些人知道新疆,知道他的才华,所以他们写信给他,想把他推荐给清朝的官员。新疆坚决抵制这一点,以慢性病“坚决辞职”。
康熙年间,清廷开设了“博学宏儒科”,下令征集“隐逸山林”。冒襄也是应征之一,但他视之为自己的脚步,坚持不懈。冒辟疆的举动,不仅表现出淡泊明志、隐居山林的闲居心态,也表现出永不仕清的民族节气。冒辟疆归隐山林后,过着隐居平淡的生活,于康熙康熙32年去世,享年83岁。
冒辟疆有什么样的人生经历?冒辟疆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