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在省博物馆举行。西汉第一代海昏侯刘贺身份的直接证据刘贺玉印首次在展厅展出。11月30日,记者从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获悉,经专家研究,刘贺玉印的造型为“猫头鹰”(xiao)在中国汉代考古学中,从未发现过猫头鹰钮玉印。
[img]347489[/img]
在刘贺墓中,出土了各种印章,如“刘贺”玉印、“大刘记印”玉印、无印龟钮玉印、“海”字青铜印等。这种“刘贺”玉印是汉代常见的“方寸印”,边长2.1、高1.5厘米(汉代一寸2.3厘米左右)。印“刘贺”字是阴刻篆书,左右等分。字迹线条厚度基本一致,空间分割注重均匀性,表现出简约端重的艺术风格。
出土之初,玉印被淤泥包裹,很难区分真相。一些专家根据形状初步判断它是蟾蜍纽扣。经过仔细清理,纽扣的形状显示出鸟类和鸟类的特征,一些专家认为它是凤凰纽扣。
近日,经专家研究,玉印造型回首,短尾疏翅,目瞪口呆,眉耳毕现,为“(chi)鸮(xiao)“形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猫头鹰。这只“猫头鹰”技术精湛,生动奇特,在中国汉代考古学中从未发现过。
[img]347490[/img]
在中国古代文献典籍中,猫头鹰的形象早已出现。《诗经》用“猫头鹰猫头鹰,既取我子,又不毁我房”的呼号,展现了母鸟目睹幼鸟被猫头鹰抓走时的极度恐惧和悲伤。据《史记·贾谊传》记载,西汉文帝时期著名政治家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看到一只猫头鹰飞进房子里,他认为这会给自己带来生日的厄运、悲伤和悲伤,尤其是猫头鹰鸟赋来自我安慰。由此可见,在汉代,猫头鹰的形象已被视为凶鸟。
在传世文献中关于刘贺的记载中,出现了枭(猫头鹰)。据《汉书·武五子传》记载,四年九月,山阳太守张敞奉命查看软禁中废帝刘贺在故昌邑宫的情况。
[img]347491[/img]
他在给汉宣帝的报告中说:“我想用话打动他,观察他的心事,就用恶鸟试探他,说:‘昌邑有很多猫头鹰。’刘贺回答说:‘是的,我以前西行到长安,根本没有猫头鹰。回来的时候东行到济阳,又听到了猫头鹰的叫声。’”人们对这段对话有不同的解读,要么认为刘贺粗心无情,要么说明刘贺还记得凶事的谨慎言行。
学术界普遍认为,当时公认的凶鸟作为个人印章的按钮,无论如何都是非常不正常的。这是刘贺自己的想法还是别人的想法?这些都需要未来的深入研究来回答世界。
刘贺玉印是海昏时的猫头鹰。 汉代首次发现考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