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白之贡”是指蒙古喀尔喀在清朝向清廷进贡的“一只白骆驼,八匹白马”,属于清朝贡系统的一部分。在满清入关后的一段时间内,清廷强制对一些尚未归属的蒙古部落实行朝贡制度。“九白贡”的背景是清朝势力的扩张和喀尔喀各部落的衰落。20世纪50年代,喀尔喀部主要领导扎萨克图汗素巴第、土谢图汗根布、车臣汗硕垒相继死亡。喀尔喀部的权力斗争日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在清朝面前努力妥协。因此,在顺治七年(1650年)10月,喀尔喀部派出三个大台吉率团来京议和,并向清廷呈现信件,内容明显薄弱。
[img]345150' />
第二年,即顺治八年,一些喀尔喀领导人已经开始按照清廷的要求进贡九白。同年12月,清廷派使到喀尔喀,正式要求喀尔喀年贡九白。随后,喀尔喀九白年贡开始定制。喀尔喀之会同意清廷的要求,这与清廷制定贸易禁令有关。清廷规定,大陆不得擅自购买喀尔喀等部门的驼马。这种贸易限制影响了喀尔喀部人民的生计,因此喀尔喀诸汗不得不做出让步。顺治16年是喀尔喀部和清廷正式修复的一年。喀尔喀对清廷贡献了九白。同时,清廷取消了贸易限制,奖励了大量财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喀尔喀部的材料需求,成为喀尔喀蒙古纳入清朝制度的开端。康熙27年(1688年),喀尔喀与卫拉特准噶尔部发生军事冲突,加尔丹率兵进入蒙古高原中心,喀尔喀各部在绝望的情况下向南迁往清朝。康熙三十年,清廷举行多伦会盟,喀尔喀正式归清。
[img]345151[/img]
九白年贡的时间一般始于阴历九月。此时,喀尔喀部派出的贡使从当地出发约一个月,到10月中旬到达北京;贡使代表喀尔喀部向清廷贡献后,将得到清廷的奖励,如顺治12年(1655年):礼部专门负责宴会:“每年进贡九白扎萨克等奖励重三十二,银茶桶各一,茶盘各一,缎子各三十,布各七十…”。后贡使一般在12月25日左右离开北京,明年1月底或2月初左右返回库伦。整个行程大约5个月。
九白年贡在清代具有典型的外交意义。九白年贡作为清朝贡系统的一部分,一方面加强了喀尔喀部与清朝的交流,增强了认同感。正如时人所评价的那样:“投诚向化,以次为信。所以一岁无九白贡也是必不可少的。与此同时,九白年贡也被认为是清朝与蒙古交往的政治基础和表达君臣关系的法律制度,从而将喀尔喀各部纳入清朝的统治之下。同时,清朝不仅给予贡使优待,还给予皇前、乾清门行走的“荣誉”,使其蒙受皇恩,对朝廷更加忠诚。可以说,九白贡是建立在清朝强大国力的基础上的。因此,到了晚清,国力逐渐下降,清朝对蒙古的控制力减弱,九白贡的制度难以维持。因此,八世哲布尊丹巴在宣统三年(1911年)宣布“自力更生”,九白年贡制度自行终止。
什么是【九白之贡】?为什么蒙古诸部要向清朝进奉【九白之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