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内阁制度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形成时间长,从未取得法定地位,从未成为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
从永乐开始,历代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把大政送到内阁。皇帝“不接见臣下,能统治世界的人,用阁臣票拟故耳”。然而,没有人敢承担违反祖先制度的罪行,也没有人愿意从已经完全胜利的皇权中拿出一部分与阁臣分享。内阁进展缓慢,从未成为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
[img]344890[/img]
内阁与皇权矛盾重重,始终屈服于皇权的压力。
阁臣与皇帝的矛盾,除了反映为封还诏令之外,很多都反映在阁臣在中叶后不断提出辞职。皇权与内阁的矛盾也体现在明朝阁臣善终者少,政绩少。明代内阁权力不稳定,虽有严嵩,张居正之显赫,但他们一是乘皇帝静摄而代行皇权。一般来说,由于阁臣基本上来自文学侍从,入阁后的权力只取决于票拟采用的情况,表现为不稳定、无保障、无连续性。[20]
与汉、唐、宋相比,明代辅相的表现并不显著。一方面,这与入阁前的资格有关。汉、唐、宋的宰相都要经历郡邑,而明朝的阁臣基本上都是从翰林院出来的。他们没有政治经验,不知道民间疾苦,自然很难对政治事务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但另一方面,由于权力不稳定,被司礼监挤压,被皇权压制,即使有抱负,也很难施展。
显然,这样的内阁只能鼓励皇权,而不能监督和约束皇权。在明朝,内阁从未成为对皇权的威胁。从这个角度来看,朱元璋废除总理的目的是实现。
内阁受制于司礼监,矛盾深刻,但又不得不走司礼监之路。
在中枢系统中,内阁有票拟权,司礼监有朱权,是内外相维的双轨制。然而,双方地位的特殊性使得内阁难以与礼品监督竞争,双方权力的大小与皇帝的向后转移成比例。因此,他们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相互维护,只能有激烈的权力竞争。当皇帝宠爱司礼时,司礼夺取了刘瑾、魏忠贤等内阁权力;否则,权相就会出现,如严嵩、张居正等。
[img]344891' />
严嵩、张居正之显赫,还得取悦司礼监,就是证明。
总的来说,有明朝一代,虽然内阁在制衡宦官方面发挥了一点作用,比如成化时期,由于阁臣的反复坚持,王志主持的西方工厂一度被撤回。但总的来说,内阁越来越受到司仪的约束。内阁被司仪式的监督所约束,因此明朝成为宦官最严重的王朝。
内阁和六部经常互相争斗,矛盾重重。
历代明初,六部属于宰相,凡事必须秉承宰相的意志。中书省自撤,提高六部秩序后,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权力完整,在阁上。然而,随着内阁品味的提高和票拟权的提高,内阁比六部更接近皇帝,部权在不同的时间和程度上侵犯了内阁。然而,内阁毕竟不同于中书省。从制度上讲,六部不必服从内阁,而内阁则“一切政事,不是下部必不可行,不可行”。所以内阁借钱尊重势头,试图控制六部分,而六部分则钻内阁没有法定地位和权力的空子,试图摆脱控制。所以阁部经常争权,尤其是人事权。
内阁与六部的职权界限不明确,工作中的失衡极大地影响了明政府的行政效率。客观上,有利于司礼监的擅权乱政。
[img]344892[/img]
内阁矛盾激烈。
特别是嘉靖之后,由于阁臣的任命、权力的大小、去留,阁臣之间的倾轧突出没有明确的规定。此外,由于第一辅助和第二辅助之间的权力差异,在启示录之前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阁臣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十分激烈,尤其是“嘉靖以来的第一辅助不可避免地被挤压和排斥”。例如,严嵩拉拢科道弹劾翟銮,使翟被“削减为流氓”。严嵩和夏言相互排斥,导致夏言被抛弃。
在阁内的纠纷中,阁臣不仅培养了自己的势力,导致了明中叶以后的政治腐败。
从明代内阁制度的各种特点可以看出,当时内阁制度并没有成为与君主专制政体完全适应的辅助政治制度。内阁地位的特殊性使它成为矛盾收敛的地方。各种矛盾的发展都加剧了政治腐败。
明朝内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与其他朝代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