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第七期《考古》杂志发表的《秦始皇陵埋汞的初步研究》一文称,在测定封土堆土壤汞含量的整个过程中,一个点的含量达到 1440ppb(纳克级,相当于10负9次方),其余53点的平均含量约为205ppb,从而得出封土汞含量异常的结论,进而确定封土汞异常的原因, 它来自秦始皇陵地宫,水银象征着河流和大海。
[img]346333[/img]
有人认为这是秦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历史记载,得到了当代科技手段的肯定。他们认为这是地宫建设超越时空界限的铁证,更有权威 出:由于大量水银的保护,秦始皇虽然死了2000多年,但仍可能完好无损地躺在地宫里。当然,也有一些专家学者对“物探”成果的真实性和适应性 性,提出了合乎逻辑的质疑。
例如,在1986年秦俑学术研讨会上,有人指出,如果要建立上述观点,首先要排除以下外部汞 污染的可能性。一是排除周边工厂排放的汞废水和废气,对秦始皇陵封土造成各种污染;二是排除秦始皇陵附近的作物,使用各种汞农药;三 是的,要排除长期以来在历山开山工程爆破过程中使用含汞的起爆剂。
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临潼县志说:“1978年~1980年,对全县 苯、汞、铅作业人员进行普查,涉及21家工厂1193人中毒。”《陕西省志》还说:“长安、临潼、蓝田县农药中的汞、砷等有毒物质大部分残留在土壤中。 土壤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
[img]346334[/img]
有人质疑,如果秦始皇陵地宫里埋着大量的汞,无疑是一个特大的污染源,历史上应该有汞污染引起的病史资料;此外,在秦始皇陵封土附近几个村庄的井中,还应测量汞异常的技术数据。然而,这方面的记录一直是空白的。
众所周知,地壳中汞的平均丰度为0.08ppm(微克级,相当于10负6次方),土壤为0.03~0.3ppm。@ 秦始皇陵封土堆土壤汞 在测量过程中,除含量达到1440pb点外,其余53点的平均含量在正常范围内。可以看出,秦始皇陵封土汞含量严重超标, 不够严谨。
有学者相信《史记》中“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相机灌输”的话,于是提出“秦始皇陵地宫深处有1.3万多吨水银,几千年来还在 不断流动”。然而,很难解释这13000多吨汞的来源。据史料记载,在四川,涪陵汞矿被称为水银生产。直到明清时期,进贡朝廷的汞每年只有 有300多斤。
[img]346335[/img]
根据明清朝贡的数量估计,在秦始皇陵地宫灌入1.3万吨汞需要9万多年才能满足要求。另一方面,如果在几十米深的地宫里有一个 水银超过1.3万吨,在封土堆表面形成“污染圈”的汞含量可能达到难以想象的高值。即使我们把地宫里的汞压低到200吨,我们也必须生产它们 1300多年。
秦始皇陵地宫埋藏了什么?水银天地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