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政王制度
清开国初,除设立八旗总管大臣、佐管大臣董帅军率外,还专门设立了政五大臣、理政十大臣的“理治政刑”。努尔哈赤建元在命运的第一年(1616年)出汗。当时是开创之初,中枢机构非常不完善。当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时,他建立了议政会议,成为后金政权的中枢机构。由贝勒、大臣组成的议政会议,其职责是“协议国政”,所有的决定都是军国大事,@ 作为中枢机构的议政会议,其职能不分军政。参加议政会议的五位大臣也在同年建立了八旗制度。
后金初年,八王共同管理国政。八王不仅是八旗旗主,而且管理国政,处理军国重务。中央机构仍然是文武、国家行政和军事战争。命运八年(1623年),八大臣是八王贝勒的副主席。他们的职责是检查八王贝勒是否公平,画国事,策划军事,让经理各得其宜。皇太极即位,与诸贝勒达成协议,设八大臣(八旗每旗一人)为固山额真(均统),总理本旗一切事务,出师打仗,各领本旗兵行,“凡议政处,与诸贝勒共坐,共议之”。又设十六大臣,每旗两人,负责调兵驻防,审理词诉。诸王贝勒与八大臣齐坐议政,形成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最高的决策机构。
[img]344873[/img]
内三院
天聪五年(1631年),仿明制有六个部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以贝勒王为主,下设承政、参政、启心郎等官,满汉兼用。
天聪十年(1636年)将掌管翻译文件、记录国史、出纳奏章、宣诏令、办理“国书”、写功臣智书的“文馆”改为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分任职掌。内三院共有4名大学士(内秘书院2人)和15名学士。同年五月,又设都察院,共有六个二院,被称为“八衙门”。到目前为止,其行政机关和军政征伐机关和组织分别开放,改变了过去军政、文武合一的格局,后金国家中央组织越来越完善。而且内三院大学士也单纯办理文件事务,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参与议政。比如秘书院的大学士范文程,“所有的东西都是秘密的,每次进入对的东西,都会错过下十刻的开始,或者没有食息,再次召入”。范文程居清开国文臣之首,为皇太极心腹,以大学士身份参与议政决策。因此,内阁的规模已经隐约初具,包括翰林院的职掌,如“说话”、“侍讲”,编纂国史,撰写祭告文等。
清军进入海关后,随着清朝统治地区的逐步扩大,满洲原有血缘关系组织的权力核心已无法适应新的统治形势。为了处理越来越多的政府事务,我们还必须遵循明朝制度,建立内阁。此外,为了削弱贝勒国王的权力,加强皇权,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内阁来削弱国王大臣会议的权力。
在什么背景下实施清朝内阁制度?具体情况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