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界一般将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春秋战国的分水岭,即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前为春秋,后为战国。
严格来说,春秋战国时期属于东周时期。可能是觉得东周这个名字不够霸气,不够解释那个伟大的时代,后人习惯用春秋战国代替东周。那么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字从何而来呢?
“春秋”一词来自鲁国史书《春秋》,“战国”一词来自汉代《战国政策》。因为《春秋》一书只写在三家分晋之前,后来司马光写了《资治通鉴》,从三家分晋开始。一般来说,三家分晋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分水岭。
[img]344784' />
严格来说,用‘三家分晋’作为春秋战国的分水岭是不准确的。在分析这一点之前,我们应该首先了解“历史分水岭”这个词是什么。
所谓“历史分水岭”,是历史发展到一个阶段后发生质变的事件。例如,“蒸汽机的发明”是农业和工业时代的分水岭事件;“洋务运动”是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分水岭事件;改革开放是新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分水岭事件;等待每一个历史分水岭事件都是一个质变的历史过程。
对春秋战国时期进行分析,要明确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的明显差异。春秋时期,东周王室虽然衰落,但名义上还是“王”,诸侯国还是诸侯国不敢逾越,表面上还是维持着周礼。战国时期,完全不同,周王室名存实亡,各诸侯国纷纷超越称王,无视周王室的权威。(春秋时期,除了楚、吴、越、西戎等野蛮君主,中原诸侯只能严格按照周礼:公、侯、伯、子、男)。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显然没有造成这两个时期的明显差异。三家分晋是一个公国,变成了三个候国。田氏代齐是一个姓田的公国,取而代之的是姜。这两起事件仍然顺从地遵守周礼诸侯国的等级划分。此时,东周王室仍然具有法律权威。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超越称王,无视东周王室的权威,真正意义上的礼崩乐坏。造成这一变化的历史事件是齐魏君主在徐州联盟,互相称王,历史上称徐州为王。此后,其他诸侯国纷纷效仿称王。
徐州相王:公元前334年,惠王带领韩国和一些小国到徐州(今山东滕县东南部)见到齐威王。齐威王是国王。齐威王不敢独自称王,所以他也承认了魏的王号,并将今年改为第二年。
徐州相王后,东周王室名存实亡,礼崩乐坏。从那以后,中国真的进入了战国时期。在此之前,我们在历史书中能看到的是诸侯国君主的死后头衔是XX公,XX等待。从那以后,诸侯国的死后头衔都是XX王(除了少数依附大国的小国,维护周礼的鲁国)。
经论证,春秋战国的分水岭应该是“徐州相王”事件,而不是“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为什么说【徐州相王】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