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节,五霸争霸。齐国因管仲而率先称霸,但这只是昙花一现。管仲死后,齐桓公的霸权已经衰落。真正继承齐国霸权的不是晋就是楚。事实上,200多年的春秋历史更像是晋楚争霸的历史。以下是晋楚简介:
1.晋国
诸侯国,侯爵,姬姓晋氏,周朝分封。它的第一位国君是唐叔虞,周武王姬的儿子,周成王姬的弟弟。其国号初为唐,唐叔虞之子即位后改为晋。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晋国是左丘明的《左传·襄公27年》、《国语·郑语》和司马迁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共同评价为春秋四大国之一。由此可见,晋国的实力在春秋时期绝对是首屈一指的。
事实上,春秋时期的晋国历史可谓纵横排合,激动人心。晋献公时期晋国崛起,“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晋文公重耳继位后,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一战而霸。晋襄公时期,晋国在菜战和彭衙战中再次大败秦国,继其父亲晋文公为中原霸主。晋景公时,晋国在战争中输给了老对手楚国,转而经略北方,在战争中大败齐国后,又在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中攻入楚国本土。晋公继位后连败秦、狄,在炎陵战役中再败楚国,复霸天下。晋悼公时国势鼎盛,军治万乘,统治中原,达到晋国霸权的巅峰。
晋国鼎盛时期,该地区包括山西省、陕西省东北部、河北省中南部、河南省西北部、山东西北部和内蒙古的广大地区。正因为如此,当学者们评论春秋五霸时,他们认为晋国独占四个席位,即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和晋悼念公。
[img]344282[/img]
2.楚国
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米姓、熊氏。周成王时期,楚人首领熊解为子爵,建立了楚国。
与晋国不同的是,楚国的争霸之路在春秋时期极其坎坷。楚国开始在周文王和武王之世崛起,在江汉奄奄一息,历史上被称为“大启群蛮”。公元前704年,熊通被称为楚武王。楚成王时期,楚国在尹子文的治理下更加强大。楚庄王时,任命虞邱子、孙叔敖等贤臣,夺冠中原,战败晋国,开创春秋时期楚国最鼎盛时期。之后,每当楚国北进中原,总是大败于晋,争霸之路极其艰难。
[img]344283[/img]
从上面看,晋楚争霸数百年,晋胜多败少,楚国屡败于晋。可以说,晋国是楚国争霸的最大障碍,也是楚国进入中原的最大敌人。那么,为什么楚国多次输给晋国呢?
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楚国的国力和军力不如晋国。
一方面,楚国虽然规模大,但山川纵横,人口密度太小。即使密度大,当时也很难招兵,兵也不多。另一方面,晋国虽然没有楚国大,但人口密度和数量远远大于楚国。需要注意的是,在春秋战争中,人口往往决定了国力和战争胜负。
另一方面,楚军很大一部分是蛮夷,不服中央纪律,楚军往往不团结。晋国位于黄河流域,大部分人摆脱了无知,懂得团结抗敌。
第二:楚国在政治上和威望上都远不如晋国。
战争是一种政治行为,服务于政治目的。决定战争结果的不仅在战场上,而且在法庭上。晋国政治开明,名将层出不穷,而楚国政治相对落后,君主和将军的才能无法与晋国竞争。
@ 晋国是周天子亲封的同姓诸侯国,被中原国家公认为盟主。楚国是蛮夷崛起的外国国家,许多中原小国嘲笑它。因此,在晋楚争霸期间,中原小国往往支持晋国,反对楚国。这足以说明晋国的威望远强于楚国。
为什么楚国在晋楚争霸中屡败给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