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中国大地上诸侯众多,除周天子外,他们大多被称为“公”,如齐桓公晋文公。
除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就是楚国,从楚武王熊通开始,春秋时期的楚国国君都自称“王”,如楚成王、楚庄王。
[img]340361[/img]
为什么其他国家只能是公爵,楚国是王爵?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西周的建立和分封开始。
周朝的分封制度
虽然我们今天称他们为郑庄公、齐桓公、晋文公和秦穆公为“公”。但事实上,他们的头衔含金量是不同的。齐桓晋文是侯爵,郑和秦只是伯爵。
周朝成立后,经武王、成王二朝,建立了完整的分封制度,共分封诸侯国约140个。
周王给这些诸侯国的爵位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王爵只有周天子才有资格。
不仅如此,周朝的公爵也非常高贵。一般来说,只有同时担任周王室三公,即太师、太保、太史,才有资格在生前成为公爵。
只有周公旦、太公望、召公石、毕公高、后来的郭公家族等极少数人在生前就有过“公”的高爵。
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约有四个等级。一等是诸姬和重要英雄,二等是三皇五帝的后裔和臣服周的殷商方国。三等是荒服,即被视为蛮夷,臣服于周的方国。四等是一个完全蛮夷的国家。
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微子启的宋国,君主是公爵。这是微子启,殷商王室率先屈服于周,殷商贵族当时仍然非常强大,也就是说,公爵是为人们展示的。事实上,王室上周一直在防守宋国。
[img]340362[/img]
此外,一等诸侯最多是侯爵和伯爵,如齐侯、鲁侯、晋侯、郑伯、秦伯;二等诸侯一般是伯爵或子爵,如许子和诸子;三四等诸侯最多是子爵,大多是男爵。
楚国是几等诸侯?
答案是三等诸侯,即臣服于周的“荒服”,周王分封系统中的荆蛮之一。
楚国祖先在周文王的时候臣服于周,获得了子爵。周成王时,周公东征胜,在岐阳召开诸侯会盟。在这次会议上,周成王再次封为熊的曾孙熊诠释为楚子。
楚国当时的地位是什么?就是周王和诸侯坐在大堂上会盟,熊诠只能在旁边看。(《国语晋语八》:楚为荆蛮··与鲜牟守燎,故不与盟)。
也就是说,楚国在荒服中的爵位很高,但严肃的爵位只是子爵。
西周时期,这一爵位制度是多方保证严格执行的,严禁违规。
[img]340363[/img]
为什么都叫“公”?
那么,为什么郑庄、齐桓、晋文、秦穆都被称为史书中的公爵呢?后人不知道,名字错了吗?
如果你去看《左传》,你会发现这些人也是“侯伯”,而不是“公”,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他们死后。
比如鲁熙公十七年,还记载了“齐侯小白卒”,第二年就变成了“八月葬齐桓公”。
何休、范宁等为春秋做注释的人解释说,古人一直尊重死者。为了顺应诸侯的虚荣心,尊重他们的祖先,周天子死后通常追求最高贵的头衔——公爵。
这种做法涉及面广,即使像许国、诸国这样的子爵封国,死后也能得到公爵的死后头衔,而且这种做法一直持续到春秋时期。
@ 齐桓公姜小白生前是“齐侯”,死后才成为“齐桓公”,其他郑庄公、晋文公、秦穆公等人也是如此。
那么,春秋时期楚国称“王”也是这个原因吗?是周王死后追死的荣誉吗?
当然不是。周王本人就是王爵。他怎么能给臣下封王爵?他不是和自己平起平坐吗?况且楚国只是子爵,地位比齐晋鲁低很多。
那楚国的“王爵”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img]340364[/img]
楚武王自立
楚国与周王室的臣服关系非常脆弱。
一方面,楚国早就建国了,周天子的分封只是对这一既成事实的承认,表面上确立了臣服;
另外一方面,周王室对楚国非常歧视,把它当作蛮夷一样存在,岐阳会盟就是明证。
@ 在成康时期,周王室军势强大,楚国仍然很听话。当周王室逐渐衰弱时,楚国不得不寻求发展。因此,楚周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一直存在。
为了限制楚国,周王室采取了两手措施。一方面,他们经常南下征服楚国,另一方面,他们在江汉间分封了许多诸侯来遏制楚国。
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军事经济衰落,而楚国则在艰难困苦中日益壮大,开始吞并江汉诸侯。
楚君熊通时,楚国终于打败了江汉周王室最大的诸侯。于是,熊通过随国向周王室示威:我现在这么强,一个子爵显然不够。让我们看看!
虽然周王室救不了随攻楚,但至少天子的尊严还是需要的。毕竟楚国打不到周洛邑,不是吗?@ 周天子说,爱怎么样,一个蛮夷能有子爵就好了。
熊通很生气,经过三次战役,随国灭亡,示威周王室;另一方面,你不给我封爵,我自己封爵。
于是,楚君熊通三十五年来,熊通自称楚王,是楚武王。从此,楚国的几代国君都被称为国王,楚庄王是熊夫是楚武王的五代孙子。
[img]340365[/img]
此时,在中原,晋国正在进行曲沃代翼和郑庄公正与皇室角力。周天子无意中无法实施他的头衔制度,只能让楚国越狱。
@ 其他诸侯生前还是侯伯,死后才成为“公” 楚国是第一个“称王”的时代。
春秋时期的诸侯大多是公爵 为什么楚国君称自己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