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脸,黑眼,不变是笑容。”
想必大家都很熟悉这首歌词。每次听到这首歌,我们都会为自己是黄皮肤的“炎黄子孙”而自豪。
然而,一位德国旅行者在中国旅行后发现,中国人的肤色不是黄色的,最多是棕色的,许多中国人的肤色仍然很白,这让他有点失望,这与欧洲人的肤色没有太大的不同。
那么中国人是黄种人吗?如果不是,以前是什么颜色?这种肤色的定义是怎么来的?
[img]341023[/img]
根据数据,18世纪下叶,西方学者根据世界各地的人类样本数据划分了人类,划分的标准是肤色,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白、黄、饺子、黑”等种族。从那时起,中国、日本和其他国家的种族被划分为黄种人,这门学科被称为“人类学”。
然而,在研究了世界历史之后,我们发现我们早在13世纪就被西方人描述为“白人”,我们可以从《马可·波罗游记》中看到。
换句话说,在200年之前,我们不是“黄种人”,而是白皮肤,黄皮肤定义的转折点,在18世纪下叶,欧洲种族歧视,这个理论被后代称为“黄灾难”,这个理论的支点是欧洲人对蒙古帝国的仇恨。
蒙古人是深黄色的皮肤,蒙古和中国有着非常强烈的历史渊源。正因为如此,当欧洲崛起时,这种“黄祸论”的趋势越来越强烈。
为此,德国画家还专门创作了一幅版画。在这幅画中,一位基督徒手持圣物,与一条长长的龙和大佛对峙,这幅画被命名为《黄灾图》。
当这种划分趋势吹到亚洲时,日本人抗议他们不承认自己是黄皮肤。他们觉得自己的肤色不比欧洲人黄,这种划分也是一种偏见,一种政治观念,甚至是一种歧视。
[img]341024[/img]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当清朝得知这一消息时,它并没有感到任何问题,而是感觉非常符合中国文化。在清朝人民看来,黄色是一种高贵的颜色,黄色的皮肤也被理解为一个高贵的国家。
但清朝人并不知道,在欧洲人的思维逻辑中,黄色就像秋天的衰落和枯萎,是一种不健康的颜色,更代表死亡。
在19世纪初出版的《韦氏新国际英语词典》中,黄色被定义为“吝啬、卑鄙、可耻”,在许多西方作品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解释。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这种有偏见的种族差异逐渐被淘汰。特别是,美国学者在《西方人如何创造黄种人》一书中明确表示,欧洲所谓的“人类学”实际上是一门伪科学。
“黄种人”也被生物学归纳为白色人种,“黄种人”一词也被西方删除。
今天的“黄皮肤”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地位,这也与我们自己的努力有很大的关系。虽然国外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种族歧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的发展,也不妨碍我们继续继承自古以来流传的著名的“礼仪状态”。
我们真的是[黄种人]吗?事实上,这种观点来自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