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王安石为什么要背负骂名吗?不知道没关系,告诉你。
在《周易系辞》中说一合一辟谓之变。门的开合是变化,月亮的阴晴圆缺是变化,海的潮起潮落也是变化。穷则变,变则通。理论上,懂得灵活会让事情转机。但是,一旦涉及到政治,就要另当别论了。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或改革,从战国时期的吴起变法到清末的戊戌变法,虽然很少有成功,但没有一个变法像王安石变法那样背负着亡国的骂名。
[img]340889[/img]
安石乱天下,果真如此?
王安石的变法始于熙宁两年,终于在元丰八年宋神宗去世,也被称为熙宁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理财、整军以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为中心。这是继商鞅变法之后,中国古代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社会变革运动。
据史料记载,慈圣、宣仁两位太后在变法当年泪流满面,对宋神宗哭诉:安石乱天下。因此,这位应该被认为是宋代最具改革活力的皇帝宋神宗开始犹豫,因此王安石的变法在神宗期间并没有得到高度赞扬。
王安石得到的最高赞扬是宋徽宗在位期间。当时,各地的起义层出不穷,包括梁山最著名的英雄起义。此时,王安石的变法早已被他的继任者、反对者和前朋友司马光彻底推翻,但宋徽宗仍然肯定了王安石变法的变化。
[img]340890[/img]
不幸的是,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宋徽宗的儿子宋钦宗继位后不久,王安石再次被推翻。因此,在接下来的第二年,北宋灭亡。安石乱天下此时似乎已得到证实。
那王安石到底做了什么?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王安石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值得肯定,如青苗法。他利用当前主流的金融手段——贷款来支持农业的发展。后人对青苗法的争论更加激烈。在南宋,许多人甚至批评它。
当时北宋的官方利息是每半年20%~30%,一年40%~60%。乍一看,利息确实很高。然而,当时私人贷款的利息是100%~300%,是官方贷款的几倍。
这样,青苗法应该得到支持。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评价?这是一些地方官员强迫农民借钱,而中国古代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农民不愿意冒险,花明天的钱做今天的事。此外,官方贷款利息的提高并没有帮助农民有本金发展农业生产。
表面是三冗事实上,导致北宋颓废的农业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结果不是王安石的初衷。他的初衷是通过官方贷款抵制私人贷款。一方面,他可以丰富国库;另一方面,它可以减轻农民的负担。只是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每个人都想从社会运作中分一杯羹。在政府贷款出现之前,私人贷款就是这样繁荣。
王安石通过官方贷款抑制了私人贷款,触动了当时地主阶级的利益。青苗法被地主阶级阻挠,然后压迫农民。人们到处哀悼。王安石不得不背负成千上万人的诅咒。
我们前面分析过,王安石想减少地主的利益,还富于民,还富于国。但他忘记了皇帝是当时最大的地主,也是王安石变法的最大阻力。如果他想改变农民的现状,他必须克服皇帝大山,但这在古代是不可能的。
腐烂的根无法挖出来。不管你做什么,都是徒劳的。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症结就在这里。宋神宗可能已经发现了,但它能做什么呢?他腐烂了其中一环,他无法改变现状,更不用说自己推翻自己了。
现在我们提到北宋,更倾向于使用三冗描述当时的社会背景其实很糟糕!三冗只是表面的东西,虽然冗兵、冗官、冗费增加了国库的支出,但如果国库充满,北宋就能负担得起。况且三冗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些人的饮食和就业问题。
只有农业是国家的基础,所有的问题最终都会归结为田,为了解决农民的问题,有必要减轻农民的负担,发展生产。因此,王安石的改革陷入了一个死循环。地主阶级不愿意削减自己的利益。农民没有钱耕种土地。改革怎么能成功呢?这个国家如何繁荣和稳定?
[img]340891[/img]
此外,王安石的变法还涉及到党派竞争的严重问题。
党的斗争动摇了国家的基础
王安石变法开始后,参与变法的官员被称为新党,不参与变法的官员是旧党,这种情况客观上破坏了北宋的政治生态平衡。在此之前,也有党派之间的斗争,但也围绕着一个共识展开:无论哪一派当权,都不能打击报复,容忍反对的声音,但王安石代表新党这个规则被破坏了。
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将以司马光为首的老党全部赶出首都,这不是王安石的道德问题,而是出于民族大义的考虑。首先,他忠于这个国家,其次是这个政权。但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像他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新党处处针对旧党,是为了保证变法能够落实,但旧党往往是出于报复心理,在回到高位后,又把新党全部赶出京城。两派斗争乐此不疲,将北宋内部搅得乌烟瘴气。
[img]340892[/img]
在此后的政权中,党争越来越激烈,最终成为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新旧党有明显的区别。新党注重工作效率;旧党重视道德,喜欢说空话和谎言;新党听皇帝的话,而旧党喜欢批评皇帝,这是相当重要的倚老卖老之势。
这实际上是由新旧党的背景造成的差异。新党只依靠王安石逐渐进入政治舞台,是一名政治新秀;旧党已经存在了几千年,根深蒂固,不可动摇,拥有大片土地,属于既得利益。
那么,为什么新旧党之间的差异如此之大呢?当然,是新党的改革政策触动了旧党的利益,并将强烈反对。然而,从皇帝的角度来看,新党作为一名新秀,并不强大,也很容易控制。因此,上述场景:宋徽宗时期,他重用了新党,肯定了王安石改革的功劳,但似乎没用。
因此,王安石的改革,无论是从世界应用的角度,还是从思想建设的角度,都不利于北宋的发展。前者不能动摇根本,最终是无用的;后者开启了激烈的党争,使文官作为行政主力越来越腐烂,最终腐烂到骨头。
然而,王安石是这个人幸福的。
庄子曾经说过,列子达到物我两合一的状态才是最终幸福的地方。王安石是幸福的,不管他得罪了多少人,比如苏轼因为他埋葬了一生的仕途,多次被贬为郁郁寡欢;司马光和他从朋友和知己到头号反对者。后来,王安石甚至背负着它亡国、乱天下然而,无论改革的阻力有多大,批评者的声音有多尖锐,王安石仍然可以在巨大的时代洪流中逆流而上,不要忘记自己的主动心态。
王安石是一个有着巨大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他担心世界。他绝不以个人利益得失为改革的基础,这与后来的改革大不相同。
就实现人生理想而言,他比大多数人都好人生的襟报从未开启仁人志士幸运。王安石有机会,从后人的角度来看,他的改革是成功的,这可能是生命力。然而,作为一名政治家,王安石的变化显示出巨大的局限性。他的性格固执和不能真正动摇社会本质的政策从根本上决定了变法道路,道堵又长。
王安石变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为什么要背负亡国的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