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供大家参考。
今天,许多人对慈禧太后的印象仍然停留在中学教科书上那位拥有权力但顽固的老妇人的形象中。这位老妇人似乎没有做任何严肃的事情。她专门为积极的人唱反调,生怕清朝不会结束。
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作为一个掌管清朝48年的女人,慈禧太后希望清朝比任何人都强大。毕竟,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中,面子有时比生命更重要。谁没事的时候会跑到亡国之君的名字上?此外,这种黑锅还需要争取吗?什么都不要等。
慈禧绝对想有所作为,其实也是如此。咸丰皇帝死后,慈禧与东宫太后慈安、恭亲王奕欣合作,发动新友政变,摧毁苏顺等八位顾命大臣,掌管清朝最高权力。
此时,在清朝,有英国、法国、美国和俄罗斯等大国的觊觎和侵略,有太平天国和扭曲军队的反抗和麻烦。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回族人民也在等待与外国叛乱建立联系的机会。清朝已经到了自建国以来最关键的时刻。
[img]340233[/img]
在这种情况下,慈禧打破了祖先制度,大胆利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沈宝珍等一系列汉族官僚。除了绞杀太平天国、镇压扭军、扑灭西北混乱、恢复新疆外,慈禧还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成功击退了中法战争中的法国侵略者。由于此时的皇帝是同治者,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为“同治中兴”。
作为清朝的掌舵人,尤其是1871年慈安太后去世后,慈禧成为了清朝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在维持风雨飘摇的清朝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虽然清末统治非常反动,对列强的侵略难以抗拒,但在动荡的时代,保持统一的地图比支离破碎最终成为列强殖民地要好得多。
同治皇帝死后,慈禧继续支持光绪皇帝。应该说,慈禧并不反对光绪皇帝的抱负。毕竟,没有皇帝想成为亡国之君。1889年光绪亲政后,慈禧给了年轻人很大的自主权,导致了甲午战争的惨败。
说实话,没有翁同和对光绪的鼓励,光绪的小宇宙就会被点燃,清朝可能不会输得这么惨。毕竟实力就在那里。仅仅依靠李鸿章的淮军和日本,三个李鸿章是不够的。
[img]340234[/img]
甲午战争惨败后,光绪郁闷,资产阶级觉醒,于是有了戊戌变法。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除了富国强兵的想法外,戊戌变法几乎没有什么可取之处。政治业余爱好者康有为不能采取任何实质性措施来处理维新派和保守派之间的矛盾,这注定了这种变法从一开始就是一场闹剧,年轻的光绪再次成为康梁的冤大头。
即便如此,慈禧还是支持变法,她不想在她手中断送江山。要知道,没有她的支持,戊戌变法是不可能折腾103天的。然而,随着变化的变化,这种变化已经改变了味道,成为光绪向慈禧要权的夺权行为。
更重要的是,维新派的谭嗣同还提议出售新疆、西藏等偏远地区筹集资金,这使得千辛万苦收回新疆的慈禧气。
不仅如此,康有为等人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访华时,提议让光绪聘请伊藤博文为变法顾问,并将决事权交给他。最让人恼火的是,康有为甚至提出“中美英日合邦”,要把中国的军事、财税、外交等国家权力全部交给列强。这不是富国强兵,更不是君主立宪,而是赤裸裸的卖国。
[img]340235[/img]
如今,许多人对袁世凯背叛维新派的告密感到悲伤,但回顾过去,如果没有袁世凯的告密,让这些二杆子胡闹,今天的中国可能会更加危险。
从维护清朝统治的角度来看,慈禧的做法没有问题。如果慈禧不阻挠,中国能成为世界级的帝国主义国家吗?当然真的不行。从明清后期所谓资本主义萌芽全部死亡的过程可以看出,这个由小农经济支撑的帝国根本不可能发展资本主义制度。@ 即使没有慈禧太后的阻挠,清朝也很难进入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阶段。根本原因是,作为清朝的商人,在长期封建制度的伤害下,面对统治者,很难参与政治,更不用说利用国家权力走上帝国主义之路了。
没有慈禧的阻挠,戊戌变法能否带领清朝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