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曹睿,大家都会想到什么?下面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三国时期,曹魏代汉与高平陵之间的变化是两件划时代的大事。前者代表东汉灭亡魏国的建立,后者代表魏国将死亡晋国。虽然这两件事相差近30年,但很多人同时参与了两次政变。然而,其中一个非常特殊。他的身份是汉武帝刘彻。他不仅高度参与曹魏代汉,取代了汉献帝刘协,也是司马懿掌握权力的关键驱动力。作为汉朝皇族后,为什么要帮助曹魏代汉,为什么要在曹睿临终前推荐司马懿辅政?
这个人叫刘放,汉武帝刘彻第三子燕刺王刘丹之代,一生经历了非常“传奇”的经历。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渔阳王松割据本土,刘放前去投奔他。204年,曹操平定冀州,击败了强大的袁绍和袁术。统一北方大势已成。刘芳劝说王松尽快投降,“快到了,快到了,后服者先死”。早投降的人总会得到祝福,落后的人会先死。“将军,你要投身曹公,把命运交给他,用优厚的礼物和他交朋友。”。随后,王松依计行事,献出雍奴、泉州、安次三城,归属曹操,其中还夹杂着刘放为王松写的“投降书”。这封信的文字非常华丽,这让曹操非常欣赏。他还听说刘放劝说王松投降,所以他更加关注刘放。
[img]339126[/img]
第二年,刘放和王松一起来到曹操处。曹操很高兴把这件事比作“班彪依附窦融,劝河西归汉”,任命刘放参加空军。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刘放参加了军事、主簿记室、秘书郎和中国书法监督委员会,这与刘放的工作类似。用今天的话说,这些职位是“机密秘书”,而中国书法监督委员会是秘书的最高职位。
汉代,中书监属于内廷宦官机构,主要是整理宫内图书馆档案。曹魏之后,中书逐渐不再局限于宦官,使用了许多学者,成为一个可以讨论政策的研究机构。其主要官员被称为中书监,其次被称为中书令。曹丕时期,考虑到尚书台权势日重,威胁皇权,曹丕提升了中国书监的地位,使其能够与尚书台分庭抗礼。到魏明帝曹睿时期,中书监、中书令已经位高权重,成为本质上的“宰相”。当时以刘放为中书监,孙资为中书令,一起掌握机密。由于刘放擅长写信和号召,曹操、曹丕、曹睿的诏书大多来自刘放。
历史上,皇帝秘书机构成为实质性总理的案例很多。最典型的是明朝的内阁制度。起初,内阁是皇帝的秘书机构;清朝的军事机构后来在一定程度上演变成了总理机构。
秘书是领导的影子,必须赢得领导的信任。刘芳和孙资一直担任领导秘书,这表明他们赢得了曹家的信任,并不可避免地高度参与了曹操和曹派的一系列计划。历史书没有记录刘芳和孙资在曹魏汉中的详细言行,但从他们的职位来看,他们必须深入参与政变。
[img]339127[/img]
226年,魏明帝曹睿继位,刘放、孙资两人更受宠信,同加散骑常侍,刘放进爵西乡侯,孙资乐阳亭侯。
233年,刘放以笔为兵,曾捉弄诸葛亮、孙权。当时诸葛亮和孙权准备联合攻魏,魏侦察兵截获了孙权写给诸葛亮的信。刘放拿到信后,改写了信中的文字,但确保了上下文字的衔接。最后,他把信改写给魏征东将军,表明孙权想回到魏国。之后,魏国把信封给诸葛亮。诸葛亮是否相信我们不知道,但诸葛亮把信抄给了吴将步谷等人。孙权看到后,怕诸葛亮怀疑他的合作诚意,费力解释。
除了说服王松投降,改信离开蜀吴是刘放的第二次军事成就。今年,刘放和孙资都加侍中光禄医生,再次晋升加爵。曹睿更信任他们。
238年,曹睿病重,知道自己的生命不久就开始安排未来。然而,曹睿面临着非常严重的问题。曹睿的三个亲子都死了,只有两个养子曹查和曹芳。曹查9岁,曹芳8岁,都很年轻。因此,曹操必须可靠地选择辅助政府大臣。
曹睿病危期间,原计划任命燕王曹宇为将军,与领军将军夏侯贤、武卫将军曹爽、屯骑将军曹肇、骁骑将军秦朗共同辅政。只是曹宇谦虚,拒绝任命。曹宇是曹操的儿子曹睿的叔叔。曹睿年轻的时候,和曹宇很亲近。即位后,他宠坏了曹宇,并给了他王位。
夏侯献(夏侯敦之孙)、曹肇(曹休之子)、秦朗(曹操继子)与刘放、孙资有矛盾。由于刘放、孙资长期掌握国家机要,夏侯献、曹肇心中怨恨不已。有一天,殿里有一只鸡飞上树。他们互相说:“太久了。看他们还能活几天!”刘放、孙资担心后患,于是私下离开了他们和曹睿的关系。
[img]339128[/img]
临终前,曹睿打电话给刘芳和孙资密室,问曹宇为什么拒绝。他们回答说:“燕王知道自己受不了重大责任。”也就是说,曹宇拒绝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肯定了曹宇的品德,却否定了曹宇的能力。
曹睿又问:“曹爽能代替曹宇吗?”刘芳和孙资立即表示赞同。随后,他们强烈劝说曹睿立即召回司马懿,征服辽东太尉。曹睿接受了他们的建议,要求他们写诏书,命令司马懿迅速返回。然而,不久之后,曹睿改变了主意,制止司马懿不让他来。
但后来曹睿又召见刘放、孙资说:“我自己要召回太尉,曹肇等人反让我止住他,几乎毁了我的大事!“应该是曹肇见到曹睿后,劝曹睿不要重用司马懿,但刘芳等人的日常诽谤起到了作用。曹睿对曹肇有偏见,最终任命曹爽、司马懿为曹芳辅政,曹宇、夏侯献、曹肇、秦朗等官职全免。请注意,官职全免,不仅仅是退出辅政候选人。
《魏晋世语》记载:“刘放、孙资久掌中央事务,夏侯献、曹肇等人不满。刘孙担心这些人辅政后会失权,故意劝曹睿改为曹爽、司马懿辅政。”
刘放和孙资没有想到的是,虽然他们是曹爽和司马懿的大恩人,但曹爽专权后,“孙资不想担任重要职务,没有权利,所以他们称之为疾病让位”。刘放只有一个显赫的名字。司马懿发动高平陵变更后,孙子孙女最多进入太守。刘家的子孙只是进入了骑校尉、骑都尉、郎中等中低级官职,没有进入司马氏代魏的英雄序列。司马懿的父子不欣赏这两个人。
可以说,没有刘放和孙资,司马氏代魏和五胡乱华就很难出现。中国历史可能是另一个趋势。
为什么曹睿临终前选择司马懿辅政?和刘放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