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蒙汗药,每个人都会想到什么?以下是相关的历史事迹。
在各种影视剧或小说中,我们经常看到“蒙汗药”。这种蒙汗药通常与饮料混合使用。只要江湖上所有的人都害怕,即使一些江湖上的老油有点粗心,他们也会被抓住并晕倒。他们只能被屠杀。这样,这种蒙汗药似乎与华佗发明的麻沸散相似。历史上的蒙汗药是文人编造的还是真实的?与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效果相比是什么?
[img]338825[/img]
药能救人,也能害人
最早的药酒迷晕倒的记录是春秋战国时期。《列子·汤问题》记载,扁鹊在治疗公霸和齐英时,喝了扁鹊的毒酒,昏迷了三天。扁鹊治疗后,他们正在使用解药和身体。我们不知道扁鹊在治疗中用什么毒酒迷住了他们,但通过迷住三天,服用解药后恢复原状。这种药酒的效果类似于蒙汗药,但书中记载的大部分都来自民间传说,不能算是真的。
当然,关于蒙汗药最著名的记载是《水浒传》中的智取生辰纲。赵盖等人用掺有蒙汗药的酒药晕倒了杨志,夺取了生辰纲。当然,这是小说中的捏造,但小说中许多东西的灵感来源是现实。
[img]338826[/img]
事实上,“蒙汗药”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司马光曾记载一个借用“蒙汗药”杀人的阴谋。当时湖南有个转运副使叫杜伟长。当时武陵县有人造反,声势不小。杜伟假期安定下来,授予官爵财产,并设宴款待。宴会上用了曼陀罗酒,也就是蒙汗药,把造反的人都倒了,都杀了。
真实存在,成分还有待研究
《七修类稿》中有记载:“曼陀罗花..据说是蒙汗药非妄。”
这段话清楚地表明了“蒙汗药”的使用和蒙汗药的作用。然而,记录这段话的是明中时期的郎英,这表明这段话是引用南宋范大成的《桂海余衡志》。然而,由于缺乏信息,在《桂海余衡志》等其他文献中没有发现关于这段话的记载。
史料中有明确记载的“蒙汗药”是南宋周去非所作的《岭外代答》,书中记载如下:“广西曼陀罗花..小偷收干而末之,以置人饮食,使其醉醺醺,则制箱而趋。”
[img]338827[/img]
通过这些古代文献史料的记载,不难看出“蒙汗药”在历史上是真实的,不是文人编造的,主要材料也是曼陀罗花做的。然而,还有其他关于蒙汗药主要成分的说法。不再有少数人认为主要成分是“草乌”或“无芦”。这两种药物也有很强的麻醉作用。目前尚不清楚“蒙汗药”的主要成分是谁发明的。由于现有数据的稀缺,还有待验证。
麻沸散的救人效果稍差,蒙汗药对人有害
然而,“蒙汗药”的麻醉效果是真实的。说到麻醉效果,我们一定会想到华佗在东汉发明的麻醉。这两种药物相似,但用法不同。一种用于治病救人,另一种用于小偷伤害他人。这两种药哪种麻醉效果更强?
麻沸散的制方早已在历史上消失。巧合的是,传说麻沸散的主要材料也是曼陀罗花。它主要用于麻醉患者。当时,手术中的患者没有疼痛感。麻沸散的效果几乎与我们手术中使用的麻醉剂相同。麻沸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但麻沸散主要用于治疗疾病和救人,而不是伤害他人。俗话说,药三分毒是有道理的,麻醉效果稍微轻一点。
“蒙汗药”与饮料混合后,麻醉效果更强,“蒙汗药”主要用于伤害人。麻醉程度比麻沸散深,麻醉时间更长,醒来需要很长时间。也是因为用法不同,麻沸散的麻醉时间比“蒙汗药”更容易控制。
蒙汗药和麻沸散有什么区别?历史上真的存在蒙汗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