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即晋高祖,五代十国时期晋开国皇帝,他曾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这对后人有什么影响?有兴趣的朋友们一起来看看吧。
公元936年,在契丹的支持下,石敬堂立国为帝,国号为晋。与此同时,影响中原王朝数百年的另一件大事即将发生。史书记载:是日,是皇帝。割幽、蓟、颍、莫、涿、涿、檀、顺、新、桂、儒、武、云、应、环、朔、蔚十六州以及契丹,依然允许年输三十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割让燕云十六州事件。石敬堂的割让土地和年币的运输已经被鄙视,但更令人讨厌和愤怒的事情还在后面。为了得到契丹的全力支持,石敬堂在上述两个卖国求荣的基础上,无耻地称比他小十岁的辽太宗耶律德光为父亲皇帝,自己为儿童皇帝。
石敬堂认贼作父、卖国求荣的行为,连自己的亲信也就是后汉的开国皇帝刘志远都看不下去。他直接说:称臣可以,以父事之过,以金丝贿赂,自给自足,不必允许他的土地,怕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然而,此时的石敬堂早已被权力迷失了自我,不顾一切,继续一意孤行。后晋虽然成立了,但却为中原王朝埋下了不可估量的苦难,直到400多年后明朝才化解。你为什么这么说?
[img]336889[/img]
燕云十六州对中原王朝太重要了。燕云十六州是指中国北方以幽州(今北京)、云州(今山西大同)为中心的16个州,即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河北北部、山西北部。
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自然成为历代战略家的战场。对于中原王朝来说,燕云十六州是王朝北方的门户。我们熟悉的长城是燕云十六州的北方。长城最直观的功效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燕云十六州的位置正好与长城相连,成为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屏障和前沿。对于中原王朝来说,这样一个重要的北方门户网站也是游牧民族觊觎的焦点。对于游牧民族来说,一旦他们占领了燕云16州,阻碍他们入侵中原的危险就消失了。他们可以进攻,撤退,保持在这里,完全不可战胜。
石敬堂的割让辽朝大喜,却让中原王朝苦不堪言。自燕云十六州丢失以来,历代中原王朝统治者也想过以各种方式收回,其中后周世宗柴荣最简单粗暴,直接用武力解决。
[img]336890[/img]
公元959年,柴荣亲率军北伐辽国,取道沧州北上,率步骑数万直入辽境。到了宁州,辽宁州刺史王洪以城降。之后,领兵水陆俱下,至益津关,守将终廷晖举城投降。至瓦桥关守将姚内斌城降;辽莫州刺史刘楚信举州投降。之后,他一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仅仅一个多月后,他就恢复了三州三关。就在柴荣准备乘胜收复幽州的时候,他发现了自己的痛苦。柴荣突然病得很重,不得不回到朝鲜。谁曾想过,这也是中原王朝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里收回燕云十六州的最后一次?当然,这是后话。
柴荣死后,赵匡胤的黄袍取代了后周,建立了宋朝。此时,虽然中原王朝在前后周世宗柴荣的整合下有统一的趋势,但毕竟只是一个初步的规划,梦想离现实还有一步之遥。赵匡胤成为皇帝后,并没有改变柴荣最初的想法和计划,而是继续了以往的战略,采取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来完成王朝的统一。
然而,赵匡胤在具体对待中也有自己的考虑。例如,面对后晋时期被割让的燕云十六州,赵匡胤有了清晰的认识。他知道宋朝不是辽朝的对手。赵匡胤曾经说过:“今天的敌人,只有契丹,运气好以来,中国才会轻松。”虽然赵匡胤在军事上无法与辽朝竞争,但赵匡胤并没有放弃被割让的燕云十六州。他想通过和平赎回燕云十六州。
[img]336891[/img]
具体操作是设置“封桩库”。什么是“封桩库”?就是平定南方国家后,把各国的财富收入其中,存入每年财政收支的剩余部分。财富达到一定数量后,将燕云十六州赎回辽国。如果辽国不同意,用这笔钱筹集武士,用武力收复。
不幸的是,赵匡胤的想法很好,但在他采取行动之前,赵匡胤突然崩溃了。之后,赵光义就位了。赵光义平定南方国家和北汉后,采取了激进的战略。不管大臣们的反对,他都没有休息。北伐直接想收复燕云十六州。结果,在高粱河之战中,宋军惨败,赵光义受伤,乘驴车逃跑。
回去休息后,赵光义不愿意失败。雍熙年间,他又组织了雍熙北伐。结果并不令人满意。相反,辽国开始咄咄逼人。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宋朝的战略也从以前的战略进攻转变为战略防御。后来,宋真宗时期,他被迫签署城下联盟——禅源联盟,在这种情况下,收复燕云16州已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直到明初才转化为现实。
石敬堂为何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对后人有多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