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在不断发展,让大家摆脱历史的迷雾,回到刀光剑影的时代,看看魏禧据山抗清的故事。
魏禧深痛国亡,将甲申之变归咎于科举“不切实际的人才,有负朝廷”。于是他放弃了科举考试,跟随姐夫邱维平学习古文,走上了另一条治学之路。
由于南明降清将领兵进入江西,顺治二年(1645)七月,江西人民抗清斗争蜂拥而起。早在北京坠落之前,江西北部就被张献忠部队掠夺,因此军事力量减弱,地位动摇。当左良玉军继续过境,清军从武昌追击时,几乎完全崩溃。顺治三年,江西北部诸郡先后被清军攻破,战争迁至赣南地区。南安、赣州二府是江西南部抗清斗争最激烈的地区。
魏禧曾说:“赣州十二属邑,都是负山依阻,地迫闽粤,所以过去被称为多盗,而天下有点事,蚁聚蜂起来,揭竿假名,无数人。因此,这一地区的农民有很强的抵抗精神。清军占领江西后,勇敢地肩负起抗清使命,组织各种武装力量,遍布瑞金、石城、兴国、龙南、赣州、宁都等地。这些团队呼应了福建和广东农民的抗清斗争,势头巨大。
[img]335992[/img]
顺治三年十月,经过半年的围城,赣州的战争异常激烈。清军进入赣州后,南明隆武朝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杨廷林督乡勇巷战役,战败自杀。宁都饥民与抗清武装并肩作战,占领城乡,斗争激烈。
宁都位于赣南山区,交通不便,信息封闭。当明朝崇祯皇帝上吊的消息传到宁都时,魏的父子“每天在法庭上哭,吃不甘,睡不安席”。随后,清兵入关夺取了北京政权。魏禧与原兵科等当地官绅一起,积极策划兵勤王。他的父亲魏兆凤首先破产帮助他,招募兵丁维持宁都当地的社会秩序。社会动荡不安,盗贼蜂拥而起,让许多有识之士希望通过团结互助结寨自保。
宁都市西郊40里有一座金精山,周围有几十里奇峰,著名的有十二座,翠微峰居第一。翠微峰由许多巨大的石柱组成。由于几千年的风化,四面悬崖的绝壁“砍了100多丈”。山势险峻,易守难攻,是避世隐居的理想场所。因此,“事会盘错,指画灼有经纬,思考豫防,见几于早”的魏禧,选择了远离尘嚣的“金精山第一峰”。
卖家产,雇人挖石阶梯,直接到山顶,然后在山顶筑房,挖池蓄水,种蔬菜谷物。曾灿、邱维屏、李腾蛟等同乡也出资帮忙。顺治三年,清军进攻赣南,宁都局势突然紧张起来。为了避免战争,魏禧和几位朋友隐居翠微峰。魏西还派人处理危险门,制定了严格的入山规定,如陌生人必须由山寨人员陪同,不得带刀上山,黄昏后关闭村门,使山寨更安全,不受战争和军事灾害的侵害。
此后,宁都多次遭遇战争。1650年,清军攻占农民军占领的宁都县后,屠杀了城市,翠微峰独自一人。翠微峰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魏禧作为一名军事战略家的军事才能。《赣州府志》评价其“辨别古今得失,指时事,透露诚信,独树一帜”。
魏禧据山抗清的具体过程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