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魏忠贤和掌印太监非常感兴趣的朋友们,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与秉笔太监相比,掌印太监权力大
理论上讲,掌印太监的地位和权力确实比秉笔太监大,按照明代司礼监的职位划分:
司礼监,(提督太监一员,掌印太监一员,秉笔太监,随堂太监,书籍名画等库掌司,内书堂掌司,六科郎掌司,书籍无定员。提督掌监督皇城一应仪礼刑名,以及随行、当差、听事、关防门禁、催促光禄供应等。掌印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秉笔,随堂掌章奏文件,按阁票批朱。各掌所司。典记奏章及诸出纳号簿。)——《明史·职官志》
[img]336718[/img]
在掌印太监和笔太监之上,还有一个监督太监,那就是太监的老板。然而,这个监督太监的职位似乎很少被授予。从明代当权太监的角度来看,他们几乎从未担任过监督太监的职位。它通常在掌印太监和笔太监之间流通。
虽然从理论上讲,掌印太监的权力和地位大于持笔太监,但他掌握了最后一个过程的印章。没有掌印,法令文件就无法生效,掌印太监也有权拒绝。例如,他认为法令不合适,可以要求重新讨论。
太监总是按照皇帝或大臣的意愿写作,或者当皇帝完全让他成名时,太监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如果与掌印太监的关系不好,显然不可能通过掌印太监的联系来执行自己的意见。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掌印太监和持笔太监没有太大区别。归根结底,这取决于他们是否受到皇帝的信任和重视。明英宗时期的大太监王震从掌印太监开始。当时,持笔太监是金英。然而,金英似乎对权力不太感兴趣。王震越过金英取悦明英宗,成为掌印太监。
王震受到明英宗的重视,这使得金英不得不经常对王震妥协。在很多事情上,王震的意见大多被采用。换句话说,王震受到明英宗的重视,被称为礼品监督的实际领导人。虽然金英是礼品监督的太监,但她只能处处附和王震,小心行事。
王震是大太监刘瑾的偶像。因此,刘瑾处处学习他的前任王公公。明武宗继位后,他处处取悦明武宗,每天为他寻找各种有趣的事情和乐趣,从而赢得了明武宗的尊重。后来,他担任了司礼监,掌管了司礼监的权力,掌印太监也成为了他的附庸。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印度太监和笔太监实际上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不会说两个太监相互对抗的方式。这种权力本身来自皇帝,一旦任何一个太监受到皇帝的青睐,基本上意味着另一个太监将无所作为。
例如,万历皇帝的大太监冯宝既是笔太监,也是掌印太监。他在隆庆时期成为笔太监,但隆庆皇帝不太喜欢他。当时,冯宝什么也没做。直到隆庆去世,他通过法令任命自己为辅臣之一,这逐渐掌握了内廷的权力。
当时万历还小,冯宝的权力进一步提升。后来,他被提升为掌印太监,并协助张居正进行改革。他被认为是一个罕见的好太监。魏忠贤首先通过巴结太监王安才在内廷站稳了脚跟。后来,他把魏朝的介绍人占据了自己的食伙客家族。出乎意料的是,他在天启朝运作,并通过客家迅速致富。
[img]336719[/img]
客家是天启皇帝的乳母,受到天启的高度尊重。他刚继位一个月,就把客家封为“奉圣夫人”,并把客家和魏忠贤作为夫妻结婚。魏忠贤也可以通过客家担任笔太监。而且当时魏忠贤不识字,按照规定不能当笔太监。毕竟,他不知道这些词。你怎么能拿着它。
然而,杜克走了后门,天启皇帝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著名的“木匠皇帝”。他不喜欢处理国家事务和批评奏折。所有这些事情都交给了魏忠贤。虽然魏忠贤不识字,但他可以让其他小太监写作。事实上,这属于承包商之间的关系,一层一层地分包。
可以看出,虽然掌印太监的地位和权力高于太监,但他们能否发挥自己的权力取决于他们是否受到皇帝的重视。例如,魏忠贤的权力暂时没有被崇祯赢得。
掌印太监的权力更大 魏忠贤为什么只做太监而不是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