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明初的规定,全国各地每年都要定期向户部报告财政收支、税务账目等。然后,由户部各地的报告人员逐项核对,只有户部与布政使司、府、县报告的数据完全一致、准确。只要其中一项不一致,所有材料将由户部退回,重新填写,并重新加盖各级衙门的官方印章。这么大的省、一个府,数据上有些出入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概率也不低。只要有一个不一致,就要推倒重来。虽然很严格,但是操作起来还是挺麻烦的!
[img]336929[/img]
洪武年间,明朝户部位于南京,周边山东、浙江等地相对较好,毕竟不算太远,拿回去重新核算就拿回去。但是陕甘、湖广、云贵呢?当时没有飞机、高铁、高速公路...估计从陕甘、湖广、云贵到南京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因此,到南京报到的官员往往会提前带上一些加盖官印的空白账簿。如果户部退回,将在这些空白账簿上重新填写和报告,以避免远程来回折腾。事实上,不仅明朝,中国古代的许多朝代都有这样的先例,包括最接近明朝的元朝。元朝对此基本采取了“默认”的态度,即既不承认其合法性,也不明确禁止,大家心照不宣...
[img]336930[/img]
朱元璋出身赤贫,讨厌元朝官场腐败!这种方式对报告人员来说确实很方便,但也给了合级衙门和官僚腐败的机会。虽然不是所有的报告人员都会利用这个漏洞来伪造,但这个漏洞可以用来伪造和填满私囊!朱元璋得知事情原因后,“怒不可遏”(历史记载),立即下令严办——主印官员处决,副手下杖100,流放充军,涉及其中无数人,这就是明史上著名的“空印案”。
[img]336931[/img]
说白了,所谓“空印案”,其实就是使用提前加盖“公章”的空白公文,这在任何朝代都是违法甚至违法的。包括现在,这种行为也是违法的。然而,古代的交通太不方便了,所以一些朝代对这种现象视而不见。而这也给了一些人贪污腐败、中饱私囊的机会。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讨厌元朝的贪官。当他听说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他苦心建立的明朝时,他自然生气了!
@ 原本只是大家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却成了朱元璋眼中的重大案件和重大案件,直接导致大量涉案官员落地,流放充军...公平地说,朱元璋处理“空印案”没有错,这确实是一个可能导致腐败的弊端。即使是现在,这样的行为还是违法的!但似乎牵连这么多人的头落地、流放和充军都太苛刻了...毕竟这些人大多只是为了“方便”,没有私囊行为,而朱元璋却“一刀切”。、所有的砍头,流放。这些人中的大多数仍然有一些“不公正”,但他们说“空印案”是“不公正案”,但事实上,毕竟,这些涉案人员确实是非法的,甚至是非法的,不是吗?朱元璋充其量只能算是“量刑”重了一点。
为什么明初会出现空印案?朱元璋为什么会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