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隋末唐初的风云人物,徐世积(又称李世积,又称李世积)一生充满传奇,从一个白丁,最终成为大唐帝国的英国公主,在凌烟阁二十四英雄中排名第二十三。
除了战功和官职,能否去凌烟阁还与是否参与玄武门之变有关。比如战功过于突出的李靖,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最终只能排在尉迟恭之下,排名第八。如果按战功计算,李靖至少可以排名前五。
然而,与李静相比,徐世积的战功要差得多。既然徐世积没有参与玄武门的变化,为什么他还能被列为凌烟阁?此外,排名第23位表明徐世积几乎可能失败,那么李世民为什么要选择他呢?
[img]335358[/img]
首先看一个问题。玄武门爆发时,徐世积在长安,但为什么不参与?李世民邀请过徐世积吗?
由于历史资料没有记载,现在还不清楚,但可以想象:要么拒绝了李世民的邀请,要么李世民没有邀请。但这两种可能性,我们可以看到:当徐世积投降李渊时,李渊有一个评论,深刻反映了徐世积的本质!《旧唐书》:高祖喜悦地说:“徐世积感德推功,实纯臣也。”诏授黎阳总管、上柱国、莱国公。
李密早于徐世积降唐,地盘由徐世积管理。然而,当徐世积降唐时,他把自己的贡献放在了李密的头上,认为利用李密的领土邀功是一种耻辱。@ 李渊得知后,用“纯臣”这个词来评价徐世积。
显然,徐世积对李密如此忠诚,所以在他回到唐朝后,他只能忠于李渊,而不是李世民。以李世民的智慧,我们应该能够理解徐世积,估计徐世积不会被邀请参与。
徐世积没有参与玄武门的变化,不是李世民的直系,甚至当初也不信任李世民。为什么他最终能搭上凌烟阁二十四英雄雕像的末班车?李世民在考虑凌烟阁名单时曾说过一句话,说明徐世积当时几乎可能落选。
《资治通鉴》:只有李世绩(徐世积)是今名将军、李道宗和薛万彻只是三个人,他们的成就和道宗不能大胜大败。万彻不是大胜就是大败。
可以看出,徐世积和李道宗都有资格入选。薛万彻没有机会。为什么李世民最终选择了徐世积而不是李道宗?事实上,这应该与徐世积的战功有关。注:李道宗也没有参与玄武门的变化。
[img]335359[/img]
更不用说徐世积在位时的战功了,更不用说李世民登基为帝了。凌烟阁24英雄雕像于公元643年成立。在过去的10年里,徐世积参加了两场重要战争,他的战功非常耀眼!
公元629年,李世民决定攻击东突厥,以兵部尚书李靖为帅,带领徐世积、薛万彻等数十万兵马攻击东突厥,最终摧毁东突厥。
徐世积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徐世积遭遇突厥颉利可汗主力,结果奋力冲杀,大破突厥;@ 杰利可汗逃走后,收拢了数万兵马,想要求和,朝廷派唐俭去商量,结果徐世积建议李靖突袭杰利可汗,于是又大败东突厥;@ 东突厥还有一万多兵马,被徐世积拦住,不得不投降徐世积,最终徐世积俘虏了5万多人。
公元641年,徐世积成为兵部尚书,尚未上任,却遭遇薛延陀带领20万犯边。于是,徐世积再次带头作战,这是唐灭薛延陀之战。最后,徐世积以6万步兵和数千骑兵打破了薛延陀。
综上所述,在李世民决定设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之前,徐世积的战功令人眼花缭乱,李道宗、薛万彻等人无法比拟。事实上,就战功而言,徐世积凌烟阁的地位远远超过第23位。
临死前,李世民将徐世积列为托孤大臣,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求群臣可托幼孤儿,不能逾公,公往不辜负李密,不辜负我”!“公去不辜负李密,不辜负我”这句话,说出了徐世积的本质。再加上徐世积出色的战功,李世民怎么能不把他放进凌烟阁而不参与玄武门的变化呢?只是前面功臣太多,特别是一些参与玄武门变革的武将,所以只能把徐世积委屈放在第23位。
可以说,从凌烟阁的排名来看,徐世积是一位被严重低估的名将,也是隋唐最有情义的英雄。
徐世积没有参与玄武门的变化,为什么能排在凌烟阁?